第七百二十一章 立宪会议(1 / 2)

加入书签

陈燮最大的无奈就在于明朝的现状,一个农耕时代艰难的朝着工业时代的转型过程,根本就不可能一步到位。同样还是因为这个时代,陈燮必须和一群官僚合作,否则他一个人根本就搞不定这么大一个国家。

这一次御前会议扩大会议,性质像一次朝会。在京的六部科道主要负责人都到齐了,巨大的圆桌居然坐不下,只能在后面又摆上几张小桌子,让那些武勋去坐在外围旁听。

朱慈烺最后一个到场,出现的时候众臣已经不用跪迎,站起来集体鞠躬拱手:“恭迎陛下。”通过这种方式,确定君主的地位,是一种无奈的现实,也是一种政治的妥协。

坐在位置上,朱慈烺仔细的回忆陈燮说过的一句话,“不想大明重复历史,就必须改良。”这一次改良,最刺眼的还是对皇权的限制,本欲恢复太祖时期皇权绝顶的历史,却适得其反,走上了一条对君权限制的道路。这条路到底好不好不知道,但是对皇帝来说,肯定是不小的打击。唯一的好处就是,从今以后皇帝不的行动不再受大臣的约束。想去哪都行,自己掏腰包,谁都管不了不说,每年户部还要拨出一百万银圆的款子,皇室专用。这一次受到打击最大的不是朱慈烺,而是试图通过这次机会来改变命运的一些人。这些人的主要成员为内侍和外戚,一个想要恢复权利,一个想要更多的财富。因此才一拍即合啊!

“自圣宗改新以来,国朝气象万新,朕深受鼓舞。今天把大家请来,就是想跟大家商议一下,如何继续深化改新。用思华先生的话来说,就是通过改革,让大明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朱慈烺沉着气,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平缓,定下了今天这次会议的基调。

负责记录的史官,笔走龙蛇,记录下了这一段话,并在边上标注:建新六年七月二十三,御前会议,文武汇集,帝以深化改新为国祚,告诫群臣。因为这一段记录,这一次会议,史称“七二三会议”,又称“立宪会议”。

会议的议题是深化改新,实际上主持会议的朱慈烺和其他大臣都是听众,发表实际意见的就一个人,这个人自然是陈燮。印刷好的白皮书一人一本,下发之后陈燮站起来,目光环视,无人敢当。这个状态陈燮很不满,但是没法子,自己的一套他们不可能主动接受,被动强加是唯一的选择。所以,陈燮还是在白皮书里头,放弃了改新这个说法,而是用的改革。

“怎么改,白皮书里都写的很清楚,政治经济军事文教都有相当详细的阐述。这里我就不多说细节了,我就谈谈改革的必要性。先帝年间,大明江山实际上处在一个很危险的境地,外部有满清的军事压力,内部有横行中原的流寇。造成这个局面的根本原因,本质上就是过去的制度已经不适合大明社会的发展现状。太祖年间的大明和先帝年间的大明,完全是两个概念。土地兼并和商业税的形同虚设,导致国库的收入锐减,对外无能无力,对内则不能赈济安抚受灾的百姓。先帝看见了这一点,并且进行了改革尝试。最终在先帝的正确领导下,大明实现了内外战争的胜利,回归了和平。陛下登基以来,坚持高举先帝改革旗帜……”说到这里,陈燮停顿,看了一眼朱慈烺,可怜的皇帝同志努力微笑。

政治的本质是妥协的艺术,朱慈烺万万没想到的是陈燮与文臣之间达成了妥协。以前还有太监和勋贵作为帮手,现在司礼监没了就算了,勋贵阶层也被陈燮压的死死的,动都不敢动。昨夜一口气就把那些不安分的分子派出的消息探子杀的人头滚滚,能活着回去的也都是吓的半死回去的。毫无疑问,最强武力和文臣之间的合作,导致了这一次会议没有任何悬念。

即便文臣集团不是一条心,在场的这些重量级的文臣,却都选择了沉默。宫门外的一幕,让他们记忆深刻,不合作么?姜逢元就是下场,现在还鼻青脸肿的坐在一边,一只手捂着腮帮子,血迹未干啊。也许妥协是暂时的,陈燮要的也就是暂时的。

白皮书上明晃晃的“奉天承运皇帝”的大印盖上去,就算有人想反对,看看陈燮飞扬的气势,也都选择了闭口不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