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聚(1 / 2)

加入书签

哪怕韩娘子同意了郭宜兰和杨希月两个小姐妹的平溪村一行, 也没有不打招呼,径直跑到人家家里的道理, 这不是为客之道。

之前俞善递来的贴子里写的是初十待客, 今天已经是初八了。

要不是两个小姑娘太心急,其实不过就是多等一天而已。

那些蕾丝小样就是初八这天的晌午才送到郭府的,郭、杨两个小姑娘分头行动, 分别请示过家人, 一旦征求同意,又要遣下人互相对一对消息。

这整整一下午, 就见郭、杨两家的下人来来回回地跑着, 互相传递消息, 简直跑断了腿, 这才商议停当。

两家人商议妥当了还不算完, 又要派人赶在天黑前, 把明日就上门做客的消息送到平溪村去。

韩娘子倒是一百个支持两个姑娘多跟俞善接触的,她也挂心那叫蕾丝的花样儿到底好不好学。

反正她是看出其中大有可为,已经派人打探丝线的消息去了。

毕竟也是一门难得的手艺, 韩娘子没想着白要。她心里其实已经有了一些计较, 只等着看三个小姑娘是怎么谈的, 结果如何, 然后再做定夺。

而杨希月是跟着叔叔、婶婶小住, 她要出门, 自然要征求自家婶婶的同意。

杨绍光的夫人姓萧, 也是京城出身的世家女,跟杨家算是门当户对,天作之合。

按着京城的风俗, 世家子弟本来成亲就晚——这还是高祖时带起来的风气。

他老人家当年就把皇子公主们一个个都拖过十八岁才赐婚, 私下里跟亲近的人说什么有利于优生优育,于是消息传出来,京城的世家也有样学样。

哪怕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有不少老牌世家延续着让子弟们晚婚的习惯。

想当年,杨绍光也是专注于读书考试,硬是拖过了二十岁才跟这萧氏的小姐完婚。

哪知道,本来成亲就晚,两人却一直没要上孩子,请了京中的圣手名医分别给夫妻俩诊脉,都说身子康健得很,只是子女的缘分未到而已。

哪怕杨家子孙众多,杨绍光只是幼子,没有承嗣的压力,家里也不催着要抱孙子。

可萧氏成亲了好几年还膝下空虚,自己的压力就挺大,时间久了,人也郁郁寡欢。

后来,杨绍光考中之后,被分到这石江县来赴任。这山长水远的,应该适合放宽心境。

于是,杨家很通情达理,也不拘着萧氏在京城为公婆尽孝,而是打发他们夫妻二人同来任上,为的也是让小夫妻俩多相处,好早点儿要上孩子。

而杨家的小一辈里头,萧氏最喜欢的就是杨希月了。

她刚进门时杨希月才七、八岁大,正是活泼可爱的年纪,杨希月又长得粉团一般,玉雪可爱。

萧氏也算是看着杨希月长大的,她没有自己的孩子,一腔感情都倾注在杨希月的身上,两人的感情非同一般。

去年杨希月在京城惹上一些是非,刚好萧氏当时在京城,直接就把杨希月带到这石江县来小住,也算是避避风头。

杨希月在石江县朋友不多,她又是个爱热闹的性子,刚收到俞善的帖子就跟萧氏请示过,萧氏当时就同意了。

这会儿不过是要提前一天而已,萧氏并无不可,答应得也很利索。

倒是杨希月心满意足地离去之后,萧氏的陪嫁丫头意有所指地说了一句:

“娘子,四小姐所说的那个姓俞的小娘子,是不是就是姑爷曾经提到过的叫俞善的村姑?”

萧氏闻言一楞,丈夫的确提过几回姓俞的小娘子,还夸赞过对方见识过人,不似闺中女子。

当时杨希月也在场,一听自家叔叔夸自己的朋友,简直是与有荣焉,随口就附和着,把她的“善姐姐”从头到脚里里外外给夸了一遍。

自己当时是怎么想的呢?

萧氏想起来了,她下意识就把与杨希月交好的朋友,归到晚辈那一类去了。

想着不过是个十来岁的小娘子,再聪明能干也是有限。

京城里什么样惊艳绝伦的人才没有,怕也是叫那个村姑的出身衬托着,才让人觉得她格外的出挑罢了。

这会儿丫环不提还好,等她特意把这姓俞的小娘子点出来之后,萧氏才后知后觉地想起来,十来岁的小娘子,可不正是花一样的年纪。

萧氏心口莫名地一闷,她甚至无意识地,把手里的帕子一下子就攥紧了。

说起来,就算比萧氏大两岁,杨绍光的年纪也不是很大,不过二十来岁而已,还未蓄须呢。

要叫萧氏说,现在的杨绍光自是成熟稳重,比一般的毛头小子看起来更有魅力。

虽说杨绍光洁身自好,后院里向来干净,并无妾室通房,只萧氏这个正妻一人。

可萧氏多年求子不得,哪怕别人不提,也正是敏感多心的时候,被丫环这么一提,倒叫萧氏把俞善这个名字给记在心里了。

第二天一大早,趁着太阳刚出来,天气还不是很热,郭、杨两家就备好了马车,一前一后出了郭府和衙门的后宅,在巷子口聚到了一起。

郭宜兰从马车窗口往外看,见杨希月竟然没坐在马车上,而是一身利索的水红色骑装,英姿飒爽地骑在一头枣红色的骏马上。

而杨家的马车上不光坐着杨希月的丫环,竟然还有杨希月的婶婶,萧氏一行人。

郭宜兰心思细腻,她只是轻轻呀了一声:“你怎么想着要骑马了?”

杨希月爱惜地摸了摸骏马的鬃毛,撇撇嘴,心有余悸地回答道:

“上回坐着马车去平溪村,这一路颠簸得啊,我浑身都快散架了,现在想想骨头缝里还酸痛着呢。我可不要再受二道罪了,还不如干脆骑着马过去,这会儿日头又不晒,一路骑马有风还凉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