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2 / 2)
每当交易的时候,原住民的货物先带到管理处,由官牙检查后给出估值。如果原住民同意这个估值,官牙就会将数字上报给榷场官员,由官员发钱,原住民拿着这些铜钱或金银去交易。
官方的货品在榷场东面,占地最大,优点是规划工整、品类齐全、而且数量基本都比较大,但劣势是基本没有讲价空间。私人交易在西面,家有富余的宋人在这里摆起了摊子,不但卖货,还有小吃摊、剃头铺和裁缝店。
普通原住民更喜欢到西面进行交易,就连那些部落商队在官方购买到需要的货品后,也喜欢到西面来消费和享受,把口袋中的最后一个铜子花完。
但也不是每次交易都那么刚刚好的。对于剩下的钱,原住民可以选择带走,也可以选择在管理处记账,下次来的时候记入一起消费。
最开始原住民对携带沉甸甸的铜板没有兴趣,都选择了记账。但很快他们就察觉到了这种交易媒介物的好处,铜钱慢慢走出了榷场,参与到原住民之间的交易中。
宋人的文字和语言也在慢慢传播出去。虽然在榷场中可以无障碍的交流,但大家不能总是待在那里,于是原住民中的聪明人开始学习宋人的文化,一个头领甚至还花大价钱请了一位宋人老师教授语言文字。这位姓张的老师不但教首领识字,传给部落许多实用的生活知识,还会狩猎,有一手百发百中的好箭法,引得了部落大部分人的尊敬。
这个做法很快流行开,成了大部落头领的标准配置。如果头领身边没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宋人老师,和其他部落交易时拿不出闪亮的铜板,那这个部落的人都比其他人差了点什么,出门见人都低着头。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些老师们都领着双份工资。部落首领交出的束脩是一份,还有一份是来自宋廷。
“华夏入夷狄则夷狄之,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文天祥摸摸胡子。二十万宋人看似数量不少,但在华洲广阔的土地上却只是沧海一粟。要想保存华夏火种,不单是要教育自己人,还要教育夷狄。
当整个华洲的人都说汉人语言,写汉人文字,华夏风骨又怎么可能变呢?
第45章
在教化原住民的同时,宋人自己的文教也没有落下。在文臣们的通力合作下,一整套的教育规划被制定了出来。
原本由民间私塾老师教导的蒙学被改为小学,统一归入了官方手中。孩子满六岁以后就必须进入小学学习,这是强制性的,也是免费的。朝廷不但负责师资、书本,还给孩子们提供一顿免费的午餐。这既是考虑到许多家庭的困难,也是省了幼童来回路上的奔波,让他们中午可以在教室中睡个午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