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780节(1 / 2)

加入书签

因此,他接任武德使,想要服众,想要掌控这个庞大的机构,就得有些作为。王寅武毕竟是从武德司体制内一步步爬上来的,对武德司的运转规则十分了解,也深切理解上下职吏们的心态。

于是,在调整人事,进一步优化情报收集、分析机制的同时,他带给武德司最大的变化,就是硬起来了,尤其针对皇城司。

这对王寅武而言,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李崇矩不敢做的事,他做了,不敢得罪的人,他也都得罪了,这几乎是一种不留后路的做法。

尤其针对皇城司,那张德钧可是刘皇帝身边的人,整整在御前伺候了皇帝十年,这是从底层爬上来的王寅武,怎么也比不了的。

但是,王寅武也不是蠢人,至少有一点他看得很清楚,刘皇帝更换武德使,就是要他给武德司带来一些变化。

同时,他也不认为,刘皇帝对皇城司那些逾越越界的做法就没有一点意见。而作为刘皇帝手下最重要的爪牙,若是失去了锐气,不够锋利了,那其价值何在?

万变不离其宗,最关键的,是永远要符合刘皇帝的心理,遵从刘皇帝的意志。王寅武不说完全切中刘皇帝的想法,但也确实猜中了几分,于是,他大胆激进的做法,也算是成功了,因此,他武德使的位置,也是越做越稳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十年以来,皇城司与武德司这两司之间,矛盾冲突也是越演越烈,互相埋伏,互相攻击,互相扯后腿,斗得是不亦乐乎。

而事实证明,张德钧虽然是刘皇帝身边出来的体己人,但其影响,还真没法影响到武德司,至少想把王寅武这个武德使搞下去,是极其不容易的。

当武德司开始与皇城司全面对抗之后,皇城司那边感受到的压力,也是与日俱增,尤其在地方上,很多皇城司下属的职吏都发现,情报线上的工作,越来越不好开展了,过去那种无往而不利,在武德司的针对下,变得是步履维艰。

这一度让张德钧气愤、难堪,向刘皇帝告状都不止一次,但没用,对于两司之间的争斗,采取放任坐观的态度,只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当然,刘皇帝的心理底线,对于张德钧而言,可就分外难受了。他能有如今的风光与权势,可都靠着刘皇帝的宠幸与偏私,当这种偏爱变得“公平”起来,就有些不适应了。

王寅武在一次与武德司京畿职事们的聚会中,就曾公开放话,说要把皇城司重新“关”在京畿之内,京畿之内分庭抗礼,京畿之外,则还是他们的地盘。

这话张扬跋扈,彰显个性,但十分提气,这也是王寅武比之李崇矩更受拥戴的原因。而这话传到张德钧的耳中,也使得这老阉宦勃然大怒,下定了要整倒王寅武的决心。

李崇矩都不敢这么挑衅他张大官,你一个王寅武算什么东西,因此,这些年来,尤其是近几年,张德钧除了继续逢迎刘皇帝之外,把他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王寅武与武德司身上了。

皇城司内部的大小头目们,不管是为了迎合上意,还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也是众志成城,积极卖力地搜罗着王寅武与武德司违法乱制的证据。

同样的,武德司这边也是针锋相对。到如今,不管是皇城司,还是武德司,其档案库中,都积攒了大量针对对方的不利情报、证据,只是,争归争,斗归斗,没有决定性一击的可能,都且按捺着。

第100章 河西大案

室外青天白日,艳阳正烈,天地一片澄亮,堂间仍旧点着两排三层的烛火,仿佛这样更显气质。

一名身着走兽服的年轻人迈着谨慎的步伐走进堂中,瞄了眼据案而坐一边审阅一边饮茶的王寅武,趋步向前,躬身一拜:“叔父!”

此人名叫王玄真,乃是王寅武的侄子,时任武德司京畿都尉,是王寅武手下最亲近的几名亲事官,他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全国情报的整理分析工作。

一个好汉三个帮,王寅武在就任武德使之后,也安插了不少亲友,提拔了不少亲信。皇城司那边,有以他那四大义子为首的一片心腹干将,王寅武在武德司也抬举出了“八大金刚”,这王玄真就是其中之一。

当然,人家张德钧的孙儿,如今也开始在皇城司乃至地方任职,为朝廷效力。这种任人唯亲的事情,为免授人以柄,李崇矩是绝不会做,与之相比,王寅武显然更像一个特务头子,身上可以用“劣迹斑斑”来形容。

堂间,王寅武的视线从手中的公文移开,落在王玄真身上,注意到他严肃的表情,也不让他坐,满脸威严地问道:“何事?”

闻问,王玄真再度躬身一礼,道:“河西上报,黑汗国使团,遭到劫杀!”

一闻此奏,王寅武顿时重视起来,腰板都下意识地挺直了,急问道:“怎么回事?什么时候的事情?使团损失如何?”

王玄真显然也知道事情的严重性,拱手道:“七日前,发生在甘凉二州交界的胭脂驿,黑黑汗使团三十余人,只有一名受伤的马夫得存,余者悉数被杀,正副使节也在其中,随行财物贡品被洗劫一空,接待礼官以及随护的一队官兵,也未能幸免于难!”

听到这样的汇报,王寅武难掩惊讶,实在坐不住了,有些失态地起身,追问道:“可知是谁干的?什么人有这么大的胆子,竟敢犯下如此滔天罪行?”

毫无疑问,这是一桩足以震动朝野的大案了!这么多年,在大汉安定繁荣的整体环境下,固然免不了罪恶,民间仍旧时不时地发生一些抢劫、袭击等罪行,但是,绝没有哪一件能与此次相比。

还从没有什么匪盗之徒,敢针对官府,袭击官方人员。自西北尽复,已然整整二十年过去了,但在这二十年间,西北地区,尤其是河西地区始终存在一个痼疾,那就是马匪。

那些马匪成分复杂,来源各族,回鹘、吐蕃、汉人以及诸少民都有,他们或许是不满朝廷的统治,或许就是为了求财。

因为马匪肆掠,影响到了西北治安,地方官府与驻军也组织了数次清剿,但这些马匪,就是剿之不尽,灭之不绝。

由于马匪基本都是当地人,剽悍凶狠,且熟悉环境,出入沙漠,来去如风,每每受到打击,消沉不了多久,便又复燃。

而官府实则也清楚,只要丝路这条黄金商道仍在,东西的贸易持续繁荣,那马匪这个职业,就永远不会消失。

不过,在官军的持续打压下,到如今,西北马匪还是被遏制住了的,官匪之间处于一种相对平衡之中。

虽然马匪始终没有根除,但是,犯案的频率比起十几二十年前是大幅下降了,再加上来往东西的商旅也都加强了护卫,河西走廊上还是比较安全的。而即便遭到了劫掠,也很少出现赶尽杀绝的情况。

并且,马匪再凶悍,也只是对当地百姓以及过往商队进行劫掠,官府与军队是他们从来不敢侵犯的。

而这一次,却是一下子突破了数条底线,不只杀人越货,杀的还有官、有兵,同样重要的,还是黑汗使团,这就是严重的涉外事件。

黑汗国比起大汉虽小,但不得不说,这是大汉周边如今少有的保持着正常外交往来的国家,而且,不是不敢与大汉作对。

这些年,随着两国民间的贸易往来,两国的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每年黑汗东使也未曾断绝,如今,人家的使团,直接在大汉境内被劫杀了。

使者的生死大汉这边或许不会在意,但朝廷的脸面被打了,还是重拳出去,被大得啪啪响,这就格外严重了。

这也是王寅武收到汇报,立刻就坐不住的原因,到了他的地位,当然是有一定政治眼光。出了这样的事,他不知道河西的军政大员们是怎么愤怒跳脚,就他自身而言,都有些不知该如何向刘皇帝汇报此事。

下意识往汴宫方向看了看,随着隔着武德司衙,隔着重重宫门,但他仿佛已经被刘皇帝那阴冷的目光盯着了,实在不寒而栗。

见王寅武的反应,王玄真就更不敢怠慢了,继续禀道:“经过对事发现场的检查,河西都知郑安初步判断,是当地马匪干的!”

“这还用判断?”闻言,王寅武顿时斥道:“在甘凉交界,在河西腹地,除了那些马匪,还能是谁,还能什么势力,有实力犯下这等大案?总不至于是当地驻军干的吧!”

王玄真有些尴尬,王寅武则直直地盯着他:“我要知道的,是哪支马匪!把奏报给我!”

“是!”王玄真赶忙近前,呈上河西密报,同时继续说道:“眼下,甘州、凉州以及灵州地方边军,已然出动,搜索排查,进讨贼匪,肃清治安,只是尚无结果!”

王寅武冷冷道:“这个时候想起要肃清治安了?不觉晚了吗?”

一边凝眉阅读着,王寅武一边说道:“河西的马匪虽然不少,但能够犯下如此大案的,恐怕只有那么几支了,那就先盯着那几股大的流匪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