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98章(第1 / 2页)

【但是香云纱真的好贵,一条裙子就要好几千了】

【我要给香云纱澄清,这个衣服真的非常耐穿,我妈十多年前买的一条旗袍,去年夏天都还照穿不误】

【真的假的,我有点心动了】

回忆着过往的鼎盛,李村长的神色却有些落寞,“不过后开经历了各种事情,遂平的晒莨场大大减少,到现在也就只剩下七八家了。”

五百多家到七八家,不得不说,这其中的落差可以说是断崖式了,也难怪李村长会表现得如此落寞。

“那么中间到底是发生了什么,导致了这种结果呢?”赵别枝问。

“这个原因就很复杂了。”李村长叹了口气,开始讲起了一个冗长的故事。

华南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尤其是夏季,可以称得上是酷暑难耐。

因而从古时候起,人们就一直致力于寻找一种轻薄透气的面料来制作衣衫。

后来,珠三角的渔民们发现,用薯莨的汁液来浸泡渔网后,渔网会变得更加坚挺耐用。

人们开始试着用这种汁液来浸染衣物,发现衣服也会变得轻薄耐用。

久而久之,生产丝绸的农户将这种方法用于浸泡丝绸面料上,便织造出了香云纱。

这种工艺传承了五百多年,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时候,遂平区产生了新的坯纱制造方法,也使得香云纱的纹样更加丰富。

那个时候的香云纱发展到了鼎盛,整个遂平区的五百多家晒莨场,有工人上万人,每天就能够生产出四千米的香云纱。

这些香云纱畅销国内海外,民国女作家的书里,穿着香云纱旗袍的美人们袅袅婷婷地出场。

由于香云纱制作工艺复杂、工期长、数量少,这种昂贵的纱绸制品曾价比黄金,而被称为软黄金。

香云纱逐渐成为了岭南地区,尤其是遂平区源远流长的特产。

这些香云纱带来的财富养活了遂平区的百姓,让这里成为了富庶的鱼米之乡。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衣习惯也发生了改变,新的纺织技术和面料层出不穷,香云纱这种制造复杂,无法用大机器代替手工生产,价格高昂的金贵面料也就逐渐被大众所遗忘。

由于时代的原因,上世纪六十年代左右的时候,香云纱基本停止了生产,工人们被遣散回家,只能进入田间地头开始务农。

一直到七九年改革开放,怀揣着对于香云纱的热爱,李正毅然决然地挑起了这个担子,重新开办晒莨场,召回那些曾经的工人们。

而这个时候,已经是过去了二十年,大多数的工人都已经天命之年,最年轻的也都是四十多岁了。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