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大明嫡长子 第138节(第1 / 2页)

尤其内阁大学士李东阳说的山东、京畿百姓生活困苦,面有菜色不是假话。

但朱厚照也没有办法。

不把北方的危机解除,他在内部的改革又会是比较激烈的那种,一旦有什么乱子起来,那可就是更大的灾难了。

其实刘大夏也不觉得自己是在做什么错事,

他还是心忧天下的,百姓过得是那样的日子,不久之前,浙江官员又纷纷反应,说宫里派了人在浙江。

宫里的人,太监嘛,

不用怎么渲染,像刘大夏这些人就会他们有比较深的恶意。

而且人也好猜,不是陛下派得,就是太子派得。

魏彬之前就在东宫,所以为殿下敛财,这如何不好猜?

请注意,所有的事情都还是在猜的阶段,既然是在猜,你哪怕知道魏彬在给东宫送钱,你也不能说。

这是太子,不是路上随便拉来的人。啥证据也没有,你就这么‘风闻奏事’了?

魏彬现在又没有伏诛,他还是浙江镇守太监,浙江也没有谁能对他说一句‘如实交代’。

刘大夏和礼部尚书张晟商量到一半,就听到外面来了消息,

“……说是,要调山东布政使王华,巡抚浙江。”

刘大夏人有些瘦,个头也小,所以看起来就像一个留着白胡子的小老头一般。但所谓人不可貌相。

刘大夏这个人,在弘治晚年非常受宠,弘治对他可以说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他也是那种传统的、比较刚烈的儒学大臣。

“王华是詹事府右谕德出身,当今太子还是幼年之时,就和王华熟识,据说还问过‘你是否有个儿子叫王守仁’这样的话,可见关系之亲密。这个时候调他去浙江,看来大司马给皇上的奏疏,皇上是给了太子看的。”

张晟岁数也不小,六十多了,但脑子还是清醒的。

只从这一个动作,就看出皇帝做过什么。

但刘大夏也没什么惊讶的表情,“陛下宠爱太子过甚,甚至有时太子逾矩,陛下不仅不制止,反而鼓励。所以咱们这个奏疏上去,皇上是肯定会给东宫瞧得。其实关键不在于王华、也不在于浙江巡抚,而在于,怎么能知晓,浙江的太监在给东宫输送银两。只要这一点确认,朝中的御史言官上疏谏言,东宫又历来爱惜名节,这件事也就可以止住了。”

“如果没有证据,胡乱上奏。以当今太子的果决,其反击不可小觑。督察院的御史顾忌这一节,即便有人上奏,也不过三两人罢了,成不了气候。”

毕竟海瑞那种人,大明朝两百多年也就才一个。

“那大司马的意思是……”

“咱们也该派个人去浙江,事涉太子,还是要仔细小心些,咱们也不能听他们忽悠,万一情况不属实冤枉了殿下,陛下那边难以交代。更会偷鸡不成蚀把米,咱们两个人身死道消不值一提,但从此以后,浙江成了私库,可就苦了百万黎民了。”

“派谁?”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

吏部现在在王鏊的管辖之下,凭什么一个兵部尚书说派谁就派谁?

且如果派一个明显和太子不对付的人过去,那弘治皇帝会同意?我眼睁睁的看着你跟我儿子捣乱去?

所以这问题很难,但难不倒刘大夏。

他抚了下胡子,略作思量心中已有了计较,“派湖北左布政使李俨才任浙江布政使。”

张晟一开始还不明白,但眼珠子一转,顿时明白了过来,忍不住拍案叫好,“妙!”

第一百五十七章 聪明人的谋划

李俨才这个人,说到底还是在湖广、封疆大吏虽然官儿不小,但在京师那也算不得什么,可为何张晟这样叫好呢?

便是因为这个李俨才是吴宽的姻亲。

左顺门之变,使得当时许多参与的人失去了官身、功名,甚至家里的人也受到牵连。

但就是这个吴宽,死后得到了朝廷的豁免,

能得到豁免,就说明皇帝对他还是有感情的,这时候要去升李俨才的官,皇帝没有拒绝的道理,吴宽死还不到两个月呢。

而且太子本人也说不出不喜吴宽的话来,

毕竟人家刚死,你何至于这样,不是显得自己心胸狭窄吗?

而且右布政使升任布政使又合乎情理,太子当然也可以说让李俨才任别的职务,但朝中那么多大臣,都是聪明人。

吴宽与你不和,你便不让他的姻亲去浙江,

岂不是正好说明你在浙江有事情?

就是这其中种种微妙的关系,才让张晟为他喊出一个‘妙’字来。

刘大夏却没那么激动,他是想着太子殿下的风格来的,

所以东宫什么风格?

喜欢占住大义,又觉得自己谋划充分,所以会有些自信。

就这两点,太子便应该不会拒绝李俨才的任命。

弘治皇帝在这类纠结的事情上,又特别喜欢看东宫的态度,只要东宫不摇头,这事儿基本也就成了。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