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大明嫡长子 第136节(第2 / 2页)

再加上他还是弘治皇帝的老师。

所以朝廷降旨恢复他的礼部尚书衔,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定”。吴宽在死后还是得到了一个属于文人的荣耀。

这件事在朝中也为人称道,用以赞颂弘治的仁德。

还有个不怎么受人注意的,便是礼部尚书傅瀚也在弘治十五年去了,他是卒于任上,这几年来太子对于各部都或多或少施加的压力,所以傅老爷子晚年是没有福气的,今天上班明天去世的节奏。

他的身后事,朝廷一样妥善安排。

而接任他的则是张昇,成化五年的状元,从左侍郎接任的,没什么特别。

最为特别的是弘治皇帝的宠臣——现任兵部尚书刘大夏。

前文已述,弘治一朝,六部的地位并不在内阁之下,其中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刘大夏,以至于历史上在此时任内阁首揆的刘健和吏部尚书马文升,有些尴尬和不满。

当然,现在的吏部尚书是王鏊。

他天天在书院里讲学,这个位置朱厚照怎么也要给他争取过来,否则他认识的那些理念相近的人怎么提拔?

但弘治皇帝异常喜欢刘大夏,这一点朱厚照也没办法。

也确实,刘大夏的政绩是不错的,他在广东任布政使、受命治理黄河、在宣府督理粮饷,桩桩件件都办的不错。

但朱厚照不喜欢这个人,

弘治十三年,刘大夏受人举荐重新为官之后就有点‘摆谱’,他提什么建议,先请辞,然后皇帝不准,说你有什么话就说出来,接着就准允他的建议。这是太子最为讨厌的文臣做派。

另外,他作为兵部尚书,一味的要朝廷在北方军事策略上采取守势,

前几年倒还好,朱厚照并不急于用兵,但弘治十七年后,他和这个兵部尚书的矛盾必将会激化起来……

可弘治皇帝真的很宠爱刘大夏,

考虑到皇帝近来身体不好,而且朱厚照也知道那个大限,所以他自己也在考虑,或许不应该掀什么大案。

赶走了刘大夏,皇帝估计差不多都要交代了,

这么几年都等下来了,左右也不急于这一时。

而且朝臣也会看你这个太子的行为,如果违背皇帝的心意、尤其在他还重病的时候,其实并不符合此时的道德观。

但他不找刘大夏的麻烦,不代表他允许刘大夏找他的麻烦。

之所以会有这句话,是因为……浙江的事。

……

……

天刚蒙蒙亮时,朱厚照便被刘瑾唤醒了,

自弘治十六九月开始,皇帝降下圣旨,要皇太子朱厚照御殿朝贺,就是每次早朝时也要和皇帝一起在奉天殿接受群臣朝拜,并参与早朝。

午朝是弘治皇帝后来自己加的,大部分时候朱厚照会去,偶尔才会去办其他的事。

现在的皇帝与太子,那真叫形影不离了。

今日也一样。

其实习惯了古人天一黑,差不多就睡的作息之后,并不觉得早上早起有那么的痛苦,当然冬天该冷还是会冷的。

正式的朝会,皇太子要穿冕服,也就是所谓的九章服,皇帝则是十二章,也就是日、月、龙、山等图案。

太子冕服偏深色,还有旒、蔽膝、绶等构件,整体上非常端庄大气,此外还要带上那个黑色的帽子,也就是乌纱翼善冠。

现在他已经能撑起这件衣服了。

早朝时也没什么,大臣分两边站列,太子站于台阶之上,就在弘治皇帝身侧。

下了朝,弘治皇帝在内中巡游,太子一般也会跟住。

今日皇帝突然提到一些事情,

他本在前面走,说起话来时侧着身子,“太子,浙江的镇守太监是你派去的人。他在那边当得如何,你可知道?”

朱厚照上前扶着皇帝,他现在的个头已经完全够得着了,且听这话的意思就知道哪里不对,“父皇忽然提到浙江,可是出了什么错漏?”

“哎。”弘治皇帝抬了抬手,“那个刘大夏本来是要在朝堂上就提出来的,但朕怕你下不来台。所以没有答应他这一条。”

“父皇,刘大夏要说什么事?”

“你在浙江用了个商人取银子,又用镇守太监替他撑腰。这事儿你早就和朕说过,但当着刘大夏的面,朕只能装作不知道。”皇帝从袖口里掏出一份奏疏,“你再看看,刘大夏劝朕积金帛以备缓急,罢斋醮以省浪费。将苏州织造绒褐及浙江内臣,早取回京,以纾军民之困。其中所提的浙江镇守太监的贪墨银两一事,你回去后核实一下。”

“此外,现在刘大夏已经知道浙江给你提供了许多银子,而你是太子,他若奏请你拨银赈灾,你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呢?”

朱厚照一听倒也明白了,

其实刘大夏一直以来都知道太子在积攒军事力量,而他并不同意朝廷大规模用兵,所用的理由自然也是‘索百姓甚多’。

浙江的事被发现之后,大家当然都会盯上这笔银子。

治国,说到底就是如何取银、如何用银。

只要钱多,国家的大部分问题都能够解决。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