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章(1 / 2)
林乔不知道,除了她盯上了原女主苏维珍同志的物资,还有其他人也盯上了。
之前和她闹过矛盾的李二妹一直趴在自家院门边上往外看,看到苏维珍骑车路过自家门口之后,脸上露出鄙夷的表情,然后蹭蹭蹭的进屋里和自己男人抱怨,“那个苏维珍又大晚上的才回来,也不知道在外面做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咱军区的领导们也不管管?”
陈指导只瞄了她一眼,继续看报纸学习。
作为一个考上军校,分出来的年轻干部,陈指导是真看不上自家这媳妇。但是没办法,他老家的爹妈兄弟们愣是担心他出来之后找个门第她好的媳妇,到时候不把老家当家,就愣是给他说了找个媳妇。
他当时想着,就这么着吧。说都说了,反正也没喜欢的,和谁不是结婚呢。就这么结了。
当然,那会儿他也觉得对方长的还成,不至于看不下眼。他自己长得中规中矩的,觉得找这么个媳妇也够了。该满足了。
结果婚后才发现,这长相其实不重要。性格实在太重要了。
这哪里是娶媳妇回来啊,这简直是搅家精。远的不说,就说最近。先是总和徐远征媳妇闹腾,这两天又在他面前抱怨顾华垣的未婚妻。
他们团驻扎在绥远县这地儿也就三个营,其他两个营平时接触少,互相合作也不多。但是他和徐远征,还有顾华垣都是一个营里的,分别是三个连的干部。抬头不见低头见的。
他媳妇这是要让他与整个营为敌的意思啊。
陈指导才二十五六岁,结婚短短两年,看起来就和三十多一样了。
李二妹见他没动静,就不高兴了,“你咋地不开口啊,你说她家里那些东西到底哪里来的?”
“那关我什么事?我这天天忙着,没那个闲心。再说了,她不是考上了县里单位了吗,没准是加班。你管那么多干什么?”
李二妹一听就激动了,“你这话什么意思,你是不是觉得我没考上单位,她考上了,就是有本事。你是不是瞧不上我?”
还真不大瞧得上。陈指导心里这么想,嘴里不敢说。就怕闹腾。
“没这回事,我忙着呢,最近忙,我去办公室加班去了。”
说着就往外走。
李二妹气的脸都歪了,“那你啥时候给我打点水啊。家里没水了!”
“你自己不能打?”陈指导戴上帽子,一脸莫名其妙的走了。
李二妹:“……”人家顾连长都给对象打水呢。
还见天儿的送饭。
李二妹气坏了。她当初来随军的时候,当时家里没粮食,也是吃的食堂。可她男人就不给她打饭,她自己人生地不熟的还要自己找东西吃。闹了不少笑话。
这一对比,可酸了。
林乔简直是她第二讨厌的人。
第一讨厌的当然是苏维珍,同是从农村来随军的媳妇,徐连长也没怎么照顾她,可她愣是找了份工作,还每天从外面买一堆好吃的回来。自家吃菜糊糊的时候,人家家里都吃上饺子了。两家离得近,每天都能闻到。
李二妹没觉得是自己没用。大家都这么过的。所以肯定是那个苏维珍有问题。可能是干了什么勾当。要不然哪里来的吃的。
“看我找着机会,肯定抓个现成的。”
……
顾华垣晚上没来,第二天早上也没来,早饭还是让连里的一个小战士帮着送过来的。这让准备和顾华垣告状家里有蚊虫的林乔有些失望。
不过一听人去了县里,她心情又好了起来。
这次去县里,顾华垣是跟着工程连几个干部一起出发的。
徐连长带队,主要是过来找这边的水泥厂提水泥的事情。
因为要修大坝了,要的材料可不是一点点。虽然总部那边会往这边源源不断的运输,但是当地也是要供应的。
两位连长一起坐在车上聊着这次去谈的事儿。旁边坐着的是徐连长的爱人苏维珍。
苏维珍这会儿正看着顾华垣,眼里全都是纳闷。
从昨晚上开始,她就在琢磨顾华垣的未婚妻这事儿。
她每天早出晚归,也不和别人接触,所以昨晚上听徐远征说起来,才知道,顾华垣竟然有一个未婚妻。而且人还来部队了。
她当时惊的下巴都差点掉了。
因为在她所知道的剧情里面,顾华垣是直到牺牲,都没有妻子的。
难道是剧情里面没仔细写?
但是顾华垣牺牲是在几年之后。如果有未婚妻,几年后也该结婚了。不该一点信息都没有啊。
没错,苏维珍是未来穿来的。也算的上是穿书。因为这本书是一本回忆录。回忆录的主角就是她现在的丈夫徐远征。
书里自然也写了徐远征的一生。
作为六十年代的一名建设兵团的军人,徐远征的一生十分艰辛。从一名军人,到后来度过困难时期,离婚再婚。又经历战争,最后选择退伍,下海成为一名建筑商人。
苏维珍看着向往不已,没想到靠着一个祖传的玉佩,竟然让她穿越来到了这里,还成为了徐远征的同村。知道徐家要相亲,她立马就找机会和徐远征结婚了。然后跟着一起来随军。
看完回忆录的她,对顾华垣这个人自然印象深刻。这会儿谁都不知道,顾华垣并不是普通家庭出身,他的父亲是军长,一位烽火中走出来的老革命。但是她可知道的清清楚楚的。
因为顾华垣的父亲顾将军,未来就是徐远征的大贵人。
顾华垣牺牲的时候,和徐远征离得最近,所以将遗物托付给徐远征。徐远征后来找机会交给了当时下放农村的顾将军。
后来顾将军平反,恢复原职,对徐远征帮助良多。
苏维珍来了这里之后,就很支持徐远征和顾华垣走得近点。还想着等到了时机,提醒徐远征救顾华垣一命,既让顾华垣免于牺牲,又不会改变徐远征的崛起之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