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英雄之相惜(1 / 2)

加入书签

1、

建元城破,消息很快传遍了各处,薛志尹大军好似一把利剑悬在剑雨山庄头顶。武阳大怒,传令将曾达治罪,于是急召曾达回到剑雨山庄。

营帐里,曾达对任飞,孟磊等人安排道:“眼下战事吃紧,我回剑雨山庄复命,前方战事就拜托两位了。”

“师弟何时出发!”

“明日我便启程。”

“此去当小心才是。”

“难不成他武阳还真敢问罪不成。”

“话虽如此!”

“师兄的好意我知道了,曾达此去自会小心行事的。”

2、

师兄弟三人这个说着,突然听到营帐外传来一阵声音说道:“建元有使者前来。”

“请进。”

“薛师兄这个时候派使者前来是何用意?”

“先见见再说。”

话音刚落,只见翁仲缓缓的走进营帐说道:“老朽见过三位将军。”

“先生请坐,不知先生前来所谓何事?”

“日前,曹老将军战死。如今薛将军感怀曹老将军乃是一代豪杰,故而决定休战一月,以此缅怀曹老将军。”

“薛将军一诺千金,他既有此意,我等自然也是同意的。”

“如此甚好,薛将军曾言:曹曼小姐还在营中,若是她愿意自可前往建元吊唁,薛将军绝不阻拦。”

“劳烦老先生回禀薛将军,我等自会前往。”

3、

“以师兄看,此事当如何是好?”

“滇州军三易主帅,此刻停战,薛志尹必定是想整顿军务。”

“建元失守,我军实力大减,亦不可冒然出击。”

“任飞知道。”

“那此事就交由任飞师兄你全权处理吧!”

“既如此,曾达师弟此去自当小心行事。”

“薛师兄智勇双全,任师兄也当小心。”

4、

曾达赶回剑雨山庄,任飞坐镇军中,孟磊陪着曹曼前往建元吊唁。孟磊随着曹曼前往建元城,刚一到城门外便有人前来引领。一行人走在街上,见行人面无惧色,完全不像是经历一场战争的样子。

曹曼虽然心中疑惑但也不敢言语。直到将军府外,只见白绫悬挂在门牌之上,一片悲凉之气遍布在众人的神色之中。曹曼看得难受,眼里顿时流出泪来。

5、

薛志尹听闻曹曼前来,急忙出门迎接。曹曼心中虽忿恨薛志尹,但见到薛志尹头裹白绫,彬彬有礼,心中却少了许多怨念,反而觉得薛志尹有几分英雄意气。刚一进入将军府邸,只见两旁军士,个个头裹上白绫,神情严肃。穿过院子,正对着大门的便是曹华将军的灵堂,曹曼一见顿时跪在地上痛哭流涕。站在一旁的曹铭急忙扶起曹曼悲悯的道了一句:“妹妹。”两人心中难受,只拥在一起哭做一团。

6、

傍晚时分,前来吊唁的宾客也走得差不多了。曹铭正与曹曼来到屋中说些闲话。曹曼说道:“今日我兄妹二人再见,虽时隔不过几日光景,却似岁月蹉跎无数一般。”

“正是,正是。”说着曹铭举杯饮了一口茶之后说道:“这几日,薛志尹待我如上宾,若不是念及父亲灵前需有人尽孝,我宁愿一死以随父亲而去。”

“哥哥,怎说这般话!古话说的好: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哥哥不可有此念头。”

“你我皆为将门之后,只怪我蹉跎岁月,荒废武学。如此以至于城亡家破,实在罪不可赦。”

“哥哥眼下怎生出如此念头。父亲也常念哥哥才情过人,世间少有。”

“寻常人家自有寻常人家的苦恼,而其子女理当孝敬双亲,爱护弟妹,如此守家立业方为正道。而我若生做平常人家,即便心中喜爱水墨,又如何买得起这纸笔呢?

生于世界,生而有应尽之责。若不能尽责,当不立于天地之间耳!帝王将相,白衣百姓,无不如此。

我生而做将门之后,不思习武读书,报效家国,只图一时欢愉,实在罪大恶极。”

“大丈夫知道耻而后勇,哥哥能这样想,我想父亲也会欣慰的。”

“前几日,薛将军想让我留守建元,继承父亲的衣钵。我决定答应他。”

听到这话,曹曼顿时不知所措,愣了片刻之后方才说道:“哥哥,怎会说出这番话来。建元城怎可如此轻易拱手让人?”

“若是建元大战,伤及的乃是百姓,薛志尹爱民如子,进入建元之后对百姓不犯秋毫,极力安抚百姓,此乃仁义之举;况薛志尹所率乃唐王大军,我等乃是效忠王上,此乃忠义也!”

“哥哥糊涂,我等世受剑雨山庄恩德,如不思恩图报,如何立于天地之间?况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剑雨山庄当年虽有平定之功,但是居功自傲,将广書国分而治之,如此方成广書国百年动荡之因。实在欺世盗名之大贼也!”

“道不同不相为谋,若哥哥执意如此。今日一别,若是他日战场之上再无兄妹之情。”说着曹曼起身拂袖而去。

7、

曹曼拜过父亲的灵堂之后便与孟磊起身返回营帐。两人走到城门口,薛志尹独自一人站在城下看着两人说道:“两位这么急着走?”

“将军此来有何贵干?”

“一直听闻曹家大小姐性格刚烈,看来传言非虚!”

薛志尹话音刚落,曹曼似乎已经做好了生死一战的准备。而薛志尹看到如此情形不禁大笑道:“曹姑娘息怒,今日绝不敢阻拦二位。”

“那你此举所为何事?”

“有几句话想与二位说。”

“师兄但说无妨。”

薛志尹看着孟磊笑了笑说道:“多日不见,孟师弟的剑法似乎又精进不少!”

“多亏师兄教导,孟磊自然不敢懈怠。”

“听闻曾师弟已经返回剑雨山庄了?”

“正是。”

“曾师弟此去恐有去无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