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凝炼磁煞(1 / 1)

加入书签

原来,巨坑处的乱磁过于猛烈,法阵需要调动天地灵气才能形成,而由于乱磁的影响,天地灵气同样受到乱磁的影响,阵盘根本无法调动灵气,自然也无法形成法阵。而且,由于此巨坑形成的磁煞之气十分凌厉,就算是形成法阵,结界也必然会被磁煞击碎。

计划赶不上变化,龙逍遥如今也只能冒险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吸收凝炼煞气。他所在的位置已经是磁煞的中心区域,虽然他神识强大,但在这里他的神识也就只能外放百米左右。这还幸亏他已经拥有初步元磁之体,否则,他的气血现在已经受到乱磁的吸引爆体而出了。

饶是如此,龙逍遥现在也受乱磁的影响气血紊乱,他也不着急凝炼磁煞,而是按照当年吸收元磁的方式,以乱磁凝炼自己的肉身。此次的乱磁是由天磁和元磁经过天然融合凝炼而形成,品质远在元磁之上,若不能适应乱磁,真气受到乱磁的影响,也无力吸收凝炼磁煞。

龙逍遥本就具备初级的元磁之体,身体对磁力不但不排斥,而且可以在他的引导下将新磁力融合。随着逐渐融合了更多的乱磁,他对乱磁逐渐适应,乱磁对他的影响自然也逐渐下降。

就在龙逍遥的身体逐渐适应了乱磁后,他第一次遇到了乱磁空间的妖虫,形象类似于甲虫,体长达到了一米。甲虫生长在乱流空间,自然早已适应了乱磁。这种甲虫并不是依靠翅膀飞行的,它竟然懂得利用乱磁,可以借助强大的磁场迅速的移动。

龙逍遥的身体虽然已经逐渐适应了乱磁,但在强大的乱磁环境中,他的法器却因具备金属姓的特姓,依旧受到磁力的影响。这也是他如今仅能吸收融合磁力,却未能自如掌握控制磁力,自然不能运用磁力,法器也无法抵御乱磁空间内的磁力影响。

在乱流空间内,就算是修仙者的技法和神通也受到影响,龙逍遥只能凭借自己的肉身赤手与甲虫对战。甲虫虽然是低级妖虫,灵智几乎为零,但它却也可以凭借本能运用自己吸收的磁力作战,而且,它的身体得到乱磁的改造,又有甲壳保护,身体防御力奇高。

低级甲虫原本因血脉低下是不可能突破十级大限的,但由于乱磁对那甲虫体质积年累月的改造,它的血脉发生了变异,突破了十级大限,如今已经是相当于太初境的修为。不过,低级妖虫终究是低级妖虫,它的种族本身没有先天的传承神通,只有后天融合乱磁拥有了部分磁力神通。

甲虫拥有的磁力神通是最简单的磁力攻击,调动体内积存的磁力形成一道类似雷电的磁力线,这种磁力线虽然攻击力不如雷电,但磁力线具有穿透姓,对敌人的气血也有影响,在交战时若遇到不适应磁力的对手,对手的实力必然大受影响。

然而,龙逍遥如今却已经基本不受磁力影响,而他的肉身强悍,也足以抵御磁力线的攻击。而甲虫的本体攻击只是依靠它的一对半尺长的牙齿,不过,甲虫终归是低级妖虫,攻击方式简单,而他虽然已经失去了鱼行百变、迷踪步等神通,但近战基础却依旧还在,凭借强悍的肉身,近战能力倒是依旧不弱。

只是甲虫在甲壳的保护下却也防御力不凡,龙逍遥最终在南明离火的辅助下才得以击破甲壳的防御,随即将甲虫灭杀。

龙逍遥经过半年的时间就已经初步适应了乱磁,但先后也遇到了三次怪虫的搔扰,虽然最终都有惊无险的将妖虫解决,却也让他心存忌惮,若在他凝炼煞气的关键时刻遇到妖虫的搔扰,很可能会被打断,自然也就前功尽弃。

龙逍遥既然已经适应了乱磁,他决定深入巨坑内探查一番。那里是磁煞之地的中心,是磁煞品质最佳的位置,磁煞的威力也最强,普通妖虫自然无力承受,在那里凝炼煞气不但磁煞的品质强,而且可以避免妖虫的打扰,唯一的问题就是磁煞品质越高,反噬的强度越大。

随着龙逍遥逐渐深入巨坑,乱磁的强度也大幅提升,饶是他已经适应了这里的乱磁,深入十多里却依旧感觉气血紊乱。于是,他深入巨坑一段距离就停下吸收融合乱磁,待得身体适应后,再次前进,而后,再次吸收融合。

巨坑有百里深,龙逍遥开始时还能前进十几里停下吸收融合乱磁,随着深入巨坑,他每次深入的距离逐渐缩短,最终数里,他几乎是只能前进一二百米就需要停下吸收适应。

不过,由于龙逍遥自从身体吸收融合了乱磁后,再次吸收融合乱磁也容易了很多,每次停下吸收适应乱磁的时间都并不长,仅需花费九天时间就能再次前进。

饶是如此,龙逍遥也花费了近一年的时间才到达了巨坑底部。他在最初之时先后遇到了十几次妖虫的攻击。而且,越处于巨坑深处的妖虫实力也越强,幸亏妖虫攻击方式简单,而且都仅是拥有磁力神通,虽然给他带来了一些麻烦,最终还是有惊无险的度过。

不过,在临近巨坑底部的最后数里距离内,龙逍遥再也没遇到任何妖虫,他知道自己的猜测正确,没有妖虫可以承受中心区域的磁煞。

巨坑的底部有一块巨石,那就是当初从天而降的陨星。龙逍遥在巨石上寻找了一块平坦的位置,也没有尝试再布置法阵,直接盘坐在巨石上开始吸收凝炼磁煞。磁煞是磁力形成的煞气,与身体吸收融合磁力的方法不同,凝煞更像修仙者修炼真元。

凝煞的第一步当然需要感应到乱磁形成的煞气,而后吸收煞气在经脉内按特定的线路运行,最终凝炼出的煞气是收入到中丹田膻中穴内存储。天级煞气的破坏力尚在罡气之上,在经脉中运行的危险自然可想而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