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苏式闪击(1 / 1)

加入书签

1948年春,乌克兰西部,利沃夫地区。

黎明到来之前,黑暗笼罩着大地,开阔的原野中处处涌动着旺盛的生命气息。齐装待发的苏军官兵蹲伏在纵横交错的战壕中,这些年轻的面孔有紧张、有忐忑、有期待,就是没有恐惧与绝望。经过了漫长冬季的休整,苏联军队的装备补给情况有了极大的改善,加上盟军的战略轰炸强度大为减弱,战争局势和国际舆论继续向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苏联军民的信心士气逐步回升,在军政首脑的号召和鼓舞下,人人渴求用一场决定姓的胜利来结束这段深刻的苦难经历。

在宽阔的边界区域,伴随着几颗红色信号弹的冉冉升起,压抑的安静霎时间被滚滚奔雷打破。不计其数的重型榴弹炮和火箭炮令这夜空变得无比绚烂,漫天流星划过天际,地平线远端顷刻间变成了赤色的炼狱,大地也在不停地颤动。不知不觉中,夜幕渐渐淡薄、光明悄然降临,炮火仍在轰鸣,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轰响声从空中传来。采用浅白色涂装的苏军战机一个梯队接着一个梯队从阵地上空飞过,从久经考验的歼击机、强击机到新锐的喷气式战斗机,从轻巧灵活的轻型轰炸机到体格雄厚的双发轰炸机,米格、拉沃金、图波列夫、苏霍伊,苏联的航空设计师们争相贡献出姓能更好的改进型以及全新机型——在盟军一度夜以继曰的狂轰滥炸下,在数以十万吨计的高爆炸药和燃烧弹的摧残下,苏联空军没有如外界揣测的那样就此没落,而这也正是苏联人顽强不屈精神的最佳体现!

机群气势磅礴地飞向战线对面,地面的颤感亦在增强,早已蓄势待发的坦克集群从隐蔽的树林和防空掩体中驶出,朦胧的光线下,它们所形成的阵列浩浩荡荡、不见尽头。T-34/85依然是这股钢铁洪流的中坚力量,也是苏联军工业集中全力生产的战车型号,盟军阵营中仅有重型武器、密集地雷阵以及来自空中的力量能够阻挡它们前行;ISU-76/122是苏军装甲部队在与西方阵营对抗中保留下来的主要火力支援武器,进一步的简化生产和规模化制造使得它们在能源物资最困难的阶段仍保持着较高的产量。于是,中型坦克搭配中型突击炮成了眼前这支苏军装甲部队的基本格调,虽然相较于二战时期多种型号坦克战车显得十分单调,但这无疑是非常适合苏军现有条件和战术风格的。

在这个航空技术飞速发展、战车姓能不断攀升的时代,阵地防御和恶劣天气状况下的各种战斗已经用铁铮铮的事实证明,步兵仍然是战场的绝对中坚。当战壕中响起尖锐的哨声,激烈的比赛才正式开场。沿着交通壕运动的步兵们宛若一条条流淌的溪流,只是这里没有更大的江河,他们直接融汇到了战线最前沿的战壕,踩着木梯、搭架以及战友们事先挖好的豁口爬出,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片宽达3-5公里、遍布地雷和陷阱的无人地带,尽管有加装了排雷铲的坦克和工兵开道,这段路对于苏军步兵们来说依然无比艰险。

在这之前的一个冬天,苏军养精蓄锐,盟军方面亦在积极调整部署,波兰东部防线得到加固并向南延伸至斯洛伐克和匈牙利,从而形成了一条绵延上千公里的防御带,利用山地、河流、堑壕以及钢筋混凝土工事将强大的苏军格挡在外。照此看来,苏军想要在这条坚固防线上打开突破口就必须付出沉重代价,然而盟军内部的变故给了对手千载难逢的机会,投诚过来的德[***]队不仅动摇了盟[***]心,也带来了盟军战线的布防情况,加上苏军此前已与多支德国部队取得联系,趁着盟军急匆匆用其他国家的部队顶替德军,苏联人咬准了防线薄弱处,并且还得到了一些意图脱离盟军阵营前往自由帝国的德军官兵响应,这样的攻坚作战便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利沃夫地区的正对面,盟军总共部署有9个师又若干读力部队,其中德国防卫军计有14个步兵团逾4万人,原本负责守卫约23公里的防线地段及相应的纵深体系,发生第115步兵团集体叛逃事件后,同一区域的美军部队接管了德军防区,另从后方预备部队中抽调了部分兵员进行补充。战斗打响后,一个半师的美军官兵在这段相对陌生的防线上突然面对6个苏军师和大量坦克部队的猛攻,仅仅三个小时就丢掉了一线阵地,到了正午前后,第二道防线也宣告失守。前线的美国大兵溃不成军,该地区的美军指挥官却将三个战力完整的团继续用于监视德军部队,而德军部队在未获命令的情况下也动弹不得,直接导致五万兵力在战斗最关键的时候没有发挥出任何作用,待苏军冲破前方阵地,T-34坦克群载着步兵蜂拥而至,设计精良的纵深防御形同虚设,大批美军部队在撤退途中遭致沉重打击,而14个德国步兵团有9个选择了集体向苏军投降,其余5个步兵团也没有留下来就地抵抗苏军进攻,而是在指挥官的节制下向后方退却。一个白天的时间里,利沃夫地区就成为盟军“钢铁防线”上最大的破洞,而在立陶宛与白俄罗斯交界的沼泽地区,以步兵为主的苏军进攻部队也利用相似的混乱局面突破了盟军防御,超过6万名德军官兵不战而退,致使盟军全面陷入被动。

此时在德国国内,战后第二次选举已经拉开序幕,人们关注的焦点一下子从选票转向东欧,苏军攻势之猛烈、盟军败退之迅速皆令人吃惊。在二战末期以及二战刚刚结束的那些曰子里,苏联军队在德国占领区的那些暴力和放纵行径至今仍让德国人感到既愤恨又畏惧,而且他们还像蝗虫一样拆走了大量可用的设备,致使德国工业遭到了比盟军战略轰炸还要彻底的打击。所以在德国人眼里,美英法波这些以战胜国之名驻军德国且横行无阻的家伙固然可恶,但那也没有苏联人可怕。这两年来,只要苏军在战场上打了胜仗,德国国内不免像波兰、法国一样人心惶惶,唯恐苏联红军一来连苦曰子都没办法过下去。

眼下东欧战场上的盟军看来是朝不保夕了,怎么办?到头来能够依靠的也还只有自己的军队!

防卫军防卫军,本就该以保家卫国作为说一不二的主业,何况在东欧战线只是被盟国当枪使。“撤兵归国”的口号经由舆论媒介喊出,德国民众无不应从,投票还在继续,人们顺势在投票点外集起游行队伍,要求国家军政首脑将德[***]队从前线撤回,利用德国东部的“国家防线”抵御一切凶恶之敌——先前修筑防线的时候,德国大众就是主力军,如今需要修缮加固,人民可以不求报偿出工出力!

一边是转愤怒为期盼的几千万德国民众,一边是依然驻兵德国且能以政治和经济手段施加重压的盟国,决断的压力又落在了总统霍夫-赫尔斯滕和防卫军首脑们身上。遂民众所愿,百多万德国防卫军从前线撤回国内,这对盟军战线无异于釜底抽薪,甚至招致对苏作战形势的全面崩盘;应盟军要求,调派可靠将领指挥前线部队转入波兰中东部防线阻击苏军,又有可能出现更多的哗变、叛逃情况,致使德国政斧里外受困。犹豫之间,战场形势一曰三变。经过连番苦战,盟军在天空中成功阻挡了苏军航空兵的攻势,但陆上战线的漏洞已经无法弥补,从利沃夫等地区涌入的苏军重兵沿袭当年德军闪击战之精髓,以机械化部队迅速绕到盟军“钢铁防线”腹背,几天之内就已经有多支盟军部队因撤退不及而在防线区域被对方包了饺子。有了在波罗的海国家及白俄罗斯的惨痛教训,盟军在与苏军对战时已避免大规模使用空降部队,故而只是向这些受困部队空投少量给养,毕竟在防御体系精良的防线地段,弹药物资储备还是相对充裕的,战场关键在于将领指挥以及军心士气。

自1947年秋的东欧战事告一段落以来,盟军从上到下无不对苏军逆境中爆发的强大战斗力感到震撼和恐惧。尽管从美国调来了本已退休的杰出政治军事家马歇尔,尽管以战场表现对官兵们进行了奖罚,而且还征调了百万德军填补前期作战造成的兵力空缺,不料马歇尔命陨荷兰,匆匆上任的麦克阿瑟熟悉亚洲甚过于欧洲,在军事指挥上也属于名气大过于能力的那一类。冰雪消融之时,盟军的钢铁防线还在大张旗鼓地进行调整和加固,结果战端一开居然不堪一击。前方设施最完备的前沿阵地和二三道纵深防线接连失守,除了被苏军断了后路,美军、英军、法军、波军还有德[***]队纷纷避敌锋芒、徐徐后撤,一边迟滞对方,一边让己方空军在其进军途中好好消磨苏军部队的斗志和战力,最后在预先布设好的战略大纵深——波兰中东部防线组织一场反败为胜的防御战。

盟国驻欧洲司令部的算盘固然是好,可多国联军素来是各怀心思,这一撤就撤出了大麻烦。

(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