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往事二(1 / 1)

加入书签

三个孩子渐渐地长大了,吴振和方连都相继成为了大小伙子,上官敏更是出落得如同花一般。此时,他们的师父已经老了,那颗向往成为秘者的梦也慢慢地彻底磨灭。他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到了三个孩子身上,梦想着早一天让他们成家立业,过上稳定的日子。实际上,两个小伙子都偷偷地喜欢着他们的师妹。可是,两人之间情同手足,都不愿意表白,心里都觉得师妹喜欢的是另一个。虽然自己心中十分苦涩,但是也由衷地为他们高兴。哪怕是师妹喜欢的是自己,一旦说出来,也伤了另一个人的心。就在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误会中,三个人之间的感情慢慢地增添了一丝悲剧的色彩。不管结果如何,都会有一个人受到伤害。

在他们的师父老得快要动不了的时候,三个徒弟商定,要一起带着师父游一游他一直希望去的北方大草原,然后四人找个僻静的地方隐居,三人共同侍奉师父,让他安享晚年。

北方大草原属于北汉,但却与蛮人生存的极北之地接壤。极北苦寒,少有树木,无法耕作,放牧也只能在苔原之上,因此常有蛮人在此出没掳掠。另外,这里还有生活在荒漠的黑蛮国人往来。所以,北方大草原虽然丰饶,但并不太平。师徒敌人一路行去,虽然兴趣盎然,但是也战战兢兢。好在一路虽有纷扰,但是都无惊无险。

他们此行的最后一站是白云湖,这是草原上最大的湖泊,号称北方大草原上的明珠。这里风景秀美,令人心旷神怡。在无边宽广的白云湖的中间,则是一个巨大的岛屿,岛上是整个北方大草原上最大的山——白云山。相传,当年白云湖的土都堆在了一起,才形成了这样一座高山。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白云湖才这么大。

上官敏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刚刚学到的民歌:“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白云山不仅方圆极广,景色优美,相传还有仙人隐居在其中,这里常被大草原上的人们称为离天宫最近的地方。三人的师父一直梦想着去这里一游,可是他年轻力壮的时候,南唐和北汉常年开战,不能前去。再后来,北汉又与蛮人开战,北汉皇帝亲自驾临白云湖畔指挥,所以,他再次没有成行。如今,两国关系和好,北汉国内太平,他却老了。好在三个孩子能为他完成心愿,他十分高兴。

在山上游览,三人都十分尽兴。此时正值盛夏,整座山云雾缭绕,植被众多,很有仙家气派,更兼林壑优美,蔚然神秀,使人悠然往返。当师徒四人登上白云山绝顶之时,正是满天星斗的夜晚,站在此地,头上星光灼灼,几乎触手可摘,借着月光远眺,一览草原各部落,令人意气风发。师徒四人笑谈至深夜,方才尽兴而返。谁知道下山的路上,天公不作美,忽逢大雨,师徒四人躲进了一个山洞,却迎来了彻底改变四人命运的一件事。

在山洞躲雨的时候,自小就静不下来的方连因为蝈蝈的叫声大,睡不着觉,便在洞中的石缝间翻腾,想抓住不停鸣叫的蝈蝈。谁知道,他无意中打开了一个机关。狭小的空间里面有一具白骨坐化在蒲团之上,另有玉匣一个。

三个徒弟有点恐惧,倒是年迈的师父很冷静,毕竟他出自秘界世家,虽然最终没有凝出秘旋成为秘者,但是几十年游历江湖下来,也是见闻广博。一看到眼前的情景之后,他敏锐地意识到,蒲团上的这个人极有可能是在此闭关坐化的秘者,而且很有可能是练功时走火入魔而死的。至于玉匣中的东西,便一定与秘者的修炼有关了。毕竟这里是白云山,不会有个平头老百姓无故死在这里。

方连的师父马上将玉匣收好,将石洞恢复原样,连夜冒雨带着三个徒弟下山。

师徒四人晓行夜宿,不敢停留,一口气过了潘江,进入了南唐的地界才长舒一口气。当晚,师徒四人小心翼翼打开玉匣,发现里面有一丸火红色的丹药和一本破烂不堪的小册子。方连的师父翻看了一会小册子后,不由地欣喜若狂。原来,小册子里记载的竟然是中古时的秘术。再看册子后面,有用血写成的一段文字,乃是洞中坐化之人所写。

原来,这人与一位秘者朋友同游白云山,一起发现了这个玉匣,里面放着一丸丹药和一本小册子。册子乃是中古时期的秘者传下的,丹药旁附有一张纸,上面写有服食丹药的注意事项。二人得知,这丹药名唤火龙丹,虽然实际上与龙无关,但也是用一种极为罕见的火蛇的内胆辅以各种珍贵的药材炼制。由于火蛇内胆的燥热早已被药材中和,所以可以被普通的人直接服用。它最主要的作用是让凡人直接凝出秘旋,成为一个秘者。唯一的要求是,要想凝出秘旋,服食丹药的人不能是虚性体质。一丸丹药尚且如此,小册子中的秘术就更不用说了,一定也是极为厉害的秘术。

二人有此收获,都是兴高采烈,相约下山喝酒庆祝一番后,再考虑两样东西的分配问题。这人在喝酒时,趁朋友不备,用秘器伤了自己的朋友,卷起两样宝贝便飞速地逃回了白云山,躲到洞中藏了起来,希望在这里偷偷服食火龙丹,再修炼成小册子上的法术,以便称霸天下。谁知道,他修建好自己的机关,盘腿坐下后,才发觉朋友早已事先在酒里下了剧毒。自己这一路狂奔,毒素竟然已经随着秘力布满全身,竟然是个必死的结果。

想到这里,这人大恨自己的贪心,觉得在发现这两件东西后直接将他们送给朋友,便没有了这杀人之祸,可是想到朋友,又满是不甘,觉得朋友先在酒中下毒,是他先对不起自己。面临着死亡的威胁,这人精神忽然错乱,就是想不明白是自己不仁还是朋友不义,因此,将自己的遭遇和疑问写在了小册子后,溘然坐化,留待后人解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