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二章 长夜宫门闭(1 / 2)

加入书签

“郑国公的相貌依稀与当年的林妃有几分相似!”

听到这句石破天惊之语,高滔滔入坠冰窖,寒意彻骨。她猛然间想起,几年前在垂拱殿前,曾经见到过那张似曾相识的脸。

是他?是他!

一瞬间,高滔滔六神无主,惊愕万分!

“如果那个中年人是何五,郑国公的相貌……那么他是……”卢元久在宫闱,自然知道许多宫中秘闻,他的脑子也算灵活,瞬间便想到了其中关联,同样惊愕万分。

“兴许只是巧合!”高滔滔沉声道:“即便真是林妃之子,却也不一定是……岂不闻当年冷青旧事乎?”

“是,是!”卢元清楚地知道,是与否之间意味着什么,急忙连连称是。

高滔滔却不断摇头,连声苦笑,终究是自欺欺人,连她自己都不相信。

“娘娘,到底是怎么回事?”赵宝安莫名其妙,什么林妃?与林昭有什么关系?

“姓林,昭字是日子边,与赵同音,早该想到的。”高滔滔仿佛根本没听到女儿的问话,喃喃自语,笑容无比苦涩。

“娘娘,你这是怎么了?”母亲神智异常,赵宝安莫名其妙,也有些害怕。

“她没死,居然还生了个儿子,竟然是他!”高滔滔的笑容越发的苦涩,眼神直勾勾地盯着前方,无数的陈年旧事浮现在眼前。

“卢元,到底怎么回事?”

“这……”关系到皇家秘闻。卢元岂敢多嘴?

“说不说?娘娘如此,你是要急死本公主啊?”赵宝安怒了。着急不已,几乎流下泪水。

卢元颤巍巍地看了一眼高滔滔,这才低声道:“郑国公林昭的容貌很像仁宗皇帝的妃嫔林氏……当年宫中明月阁失火,身怀六甲的林妃下落不明,御膳房的帮厨何五也失踪了……”

“啊?”

赵宝安一声惊呼,联系前后的的对话,她想到了一个极为惊恐的可能,愕然道:“难不成林昭是……”

“哼!”高滔滔冷哼一声;“我明白了。全明白了,你大娘娘或许早就知道了。那个柴敏言根本就是个幌子,他真正疼的应该是林昭……我说当初她以太皇太后之尊,怎么会去法场那种地方救人,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娘娘,难道是真的吗?”赵宝安完全愕然。这个变化着实太大,震惊的让人难以接受。

“哼,谁知道呢?兴许你福康姑姑让人骗了,三天两天去林昭府上……什么姐妹情深,什么喜欢孩子……孩子!”高滔滔猛地一惊,想起这几日甚嚣尘上的黑龙事件。林昭长子出生之时。黑龙从府邸冲天而起……

如果他的身份是……那么完全是有可能的。即便不是,这话传出去,又会是什么效果?祥瑞造势,这是皇家最常用的手段,高滔滔太清楚了。

虽说一切都是建立在猜测的基础上。不过如今看来,这个猜测并非空穴来风。如果是真的。那么可能引发的一连串后果……

“快,快让官家过来,我要见官家!”高滔滔心中满是震惊,必须要尽快见到儿子。

“皇兄陪大娘娘在太庙守孝,今夜不曾回来!”

赵宝安的一句话,顿时让高滔滔有些抓狂了,怎么会这样?在太庙,是与太皇太后在一起,那儿子岂非很危险?

该怎么办?素来沉稳的高太后,骤闻这样惊人的消息,也难以镇定。

赵宝安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拉住母亲大声道:“娘娘,不管发生何事,你先冷静下来。”

“对,冷静!”几个深呼吸之后,高滔滔的神色渐渐平复,但脸上的惶急神情仍未消退。

如果林昭的身份真如所想,高滔滔有些不敢想会是怎样后果。

在西北战功赫赫,功勋卓著,在民间威望很高,从今日的夹道欢迎就可见一斑。如果他再有了皇子的身份,那么……

丈夫和儿子两代人的努力岂非要付之东流?

关乎皇位,作为一个失败者,下场会有多凄惨?

太皇太后与赵福康似乎早就知道,可是她们一直不说,一定是有所图谋?仁宗皇帝的祭日,曹氏主动要求隆重举办,汴京城里突然而起的黑龙降世传言……如果联系起来,本来合乎情理的举动瞬间就变味了,一切都像是精心谋划的。

他们想要干什么?

曹氏突然把儿子叫去太庙做什么?难不成……

高滔滔想到了两个字——兵变!

那么儿子的安全?哪怕是关系不融洽,可那毕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高滔滔如何能不担心?

不行,必须尽快告诉儿子这个可能,早做防备!

“派人去太庙,让官家急速回来!”高滔滔冷静下来,这才思索应对之策。

“太后,宫门已经下钥了,出不去了!”就在他们惊愕的空档,宫门已经落锁了。

高滔滔神色具厉道:“就说是我的懿旨,必须出去!”

卢元摇头道:“太后,祖制宫门不可夜开!”

任何朝代,夜晚宫门关闭之后,绝对不能轻易开启。这是为了防止变故,古往今来很多的宫廷政变就是这样发生了,武周神龙政变,李隆基诛杀韦皇后与安乐公主,皆是如此。血淋淋的教训摆在眼前,让宫门不可夜开成为一项制度。

即便是夜晚发生什么紧急军情,也只能从门缝中递奏疏!这个制度在大宋朝执行的特别严格,唯独有两次例外。

第一次是太祖皇帝驾崩之日,宋皇后派宦官王继恩出宫去寻秦王赵德芳,结果来的是皇弟赵光义。从此之后。大宋江山从太祖系转为太宗系!

赵光义很害怕同样的经历复制在自己儿孙身上,故而严格要求。宫门不可夜开。但仁宗朝时,还是发生了一次例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