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90节(第2 / 2页)

冈村宁次原以为这些轰炸机已足够应对这场战斗,毕竟对手是没有重装备只擅长打游击战的八路军。

但他很快就发现这十八架轰炸机远远不够,同时日军更需要的似乎是对地攻击机。

“我们需要更精确、更直接的飞机用来压制敌人火力!”冈村宁次对安达二十三说道:“在这方面轰炸机显然无法满足需求。因为在我军轰炸时敌人可以躲进坑道,此时我军也无法靠近,这导致轰炸机效率很低。”

对此安达二十三表示赞同,因为之前对敌人阵地的轰炸就属于这种情况。

冈村宁次接着说道:“所以我们需要对地攻击机,98式轻爆机或许更适合对这种阵地的进攻。它速度慢、性能稳定,可以用机枪对敌人扫射,用小型炸弹精确轰炸,我军地面部队同时发起进攻,敌人就无法躲进坑道了!”

“是!”安达二十三应了声。

他完全同意冈村宁次的观点。

八路军如果躲进坑道躲避98式轻爆的扫射和轰炸,就意味着其反斜面表面阵地会迅速被日军占领。

否则,八路军就要面对日军来自空中和地面的双重打击。

第148章 轮胎

98式轻爆,正式标号为ki-36。

这飞机最高时速只有348公里,巡航时速236公里,这性能与这时代的高速战机比都显落后。

但因为其航程达1300公里,所以很适合作为侦察机使用……侦察机不要求飞得快,但要求能长时间滞空持续为地面部队提供情报。

同样也是因为这些优点,它也被日军当作对地攻击机……对地攻击机恰恰速度不能太快,因为速度太快飞机员不容易瞄准目标也没时间拉起。

它的主要武器是两挺7.7mm口径的机枪,机翼下还可挂载十枚12.5公斤的小炸弹。

这一度让冈村宁次觉得这款飞机就是天生为进攻八路军反斜面工事研发的:

机枪不容易误伤,12.5公斤的小炸弹也不会像动辄几百公斤的航空炸弹一样因杀伤半径过大而波及到冲锋的日军。

于是这种飞机就很适合在日军冲锋的同时为其提供空中火力支援。

为此他一口气从北平调来了两个98式轻爆大队,一共58架。

甚至冈村宁次还在考虑,一旦这些飞机在赵家峪方向的攻击奏效,那么他就应调集更多的98式轻爆配合“非治安区”部队的战斗。

“现在是立体战争时代!”看着窗外一架架98式轻爆飞上天空,冈村宁次有些得意的说道:“八路军利用地表和地下工事两个方面进行防御,而我,就利用从地表和天空两个方面进攻!所以……将军!”

冈村宁次有些迫不及待的想看到结果了,或者说,他想知道八路军的战术家会如何应对……冈村宁次有些担心,对方不会这么容易就被打败。

与冈村宁次相比,独立飞行第18大队大队长松川树里少佐显得有更有信心。

这并不是松川树里在战略、战术上有什么对比和想法,而是他经常在华北、华中一带执行侦察任务,知道在八路军范围内执行任务最轻松。

“他们没有高射机枪!”松川树里在通过对讲机轻松的对带领的27架攻击机说道:“更不会有什么高射炮!所以,你们要考虑的,就是怎么瞄准敌人并将他们杀死!”

日军飞行员一个个嚣张的笑了起来:

“这是一个愉快的任务!”

“不,这甚至不能说是任务,而是一次表演!”

“如果一直执行这样的任务,我们就能活着回家了!”

……

事实也的确如此。

八路军没有高射机枪、没有高射炮,更别提派出战机去拦截了。

晋绥军和中央军倒是有几架飞机,不过他们当然不会出手相助。

于是,日军攻击机飞临赵家峪上空后,马上就一次次俯冲下来对八路军实施扫射和轰炸。

这批日军飞行员是冈村宁次精选出来的,他们长期驾机从事侦察活动,都是经验丰富的飞行员,有着过硬的飞行技术和攻击技术。

在他们的攻击下,机枪子弹成串成串的打在战士身上,炮弹一枚枚的丢进战士们的战壕里,把二营压得都抬不起头来。

与此同时,鬼子地面部队又越过山顶阵地对反斜面阵地展开了攻势。

来自空中及地面的双重打击打得二营驻守的反斜面阵地危如垒卵,若不是有坑道可以周旋,只怕一个冲锋就被鬼子打下了。

李云龙在团部里急得团团转,走了一会儿就停下来叫道:“他娘的!命令营、三营,用机枪把这些飞机都给我打下来!”

“是!”通讯员应了声就把命令传达了下去。

机枪的确可以打飞机。

最常见的打法就是将机枪架在一名战士的肩膀上,然后射手与战士互相配合朝天空中的飞机射击。

但这方式几乎可以说是碰运气。

首先是机枪所在处的地要平,如果是一高一低或是有斜度,射手握着机枪跟随目标转动就会把目标追丢。

其次,就是两人这样配合目标太大,尤其是前方站着撑起机枪脚架的战士,全程都不能移动,就像是个靶子似的站着,即便有飞机朝这方向俯冲也是如此。

再次就是飞机速度快机枪子弹极难命中目标。

战士们都知道这些,但还是架起了几挺机枪“哒哒哒”的朝空中扫射。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