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大家请我当皇帝 第407节(第1 / 2页)

应劭在注《汉书》中曰:“灞上,地名,在长安东三十里。”

《辞源·白部》:“白鹿原,地名,即霸上,陕西蓝田县西,灞水行经原上。相传周平王时有白鹿出现于此,故名。”

上,在古文中也做边、畔之意。

所谓灞上,即灞水之畔也,也即是夹在浐河、灞河之间,南抵终南的白鹿原。

此处两河相夹,依山临水,且又地形起伏高大,利于防守,堪称西安城东面门户。

若是从西安向东出发,途经此地,向东乃是崤函古道,沿灞河东岸趋向东南,则是通过武关的武关道。

南宋程大昌曾言其要害:“若夫霸上者,东距潼关,北望蒲关,又皆代郡、太原可犯雍之路也。”

反过来说,灞上作为西安的东面屏障,无论敌人是从东北、东面还是东南方向进犯,又都是必经之路。

一旦敌人攻占灞上,那么西安城无险可守,只能坐困孤城。

这也是当初为何刘邦率军占领灞上以后,秦王子婴不得不“白马素车,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向刘邦请降的原因。

也是为何有“灞桥送别”的典故,以及李广杀害灞陵尉的行为何其恶劣。

“灞桥”正建在灞河之上,乃是当初出灞上必经之路。

历史上长安作为都城,别离之人大多往富庶的东面而去。古人送别客人,多有送到路口的礼节、习俗。

刚好从此地出发,无论是往东北、东面还是东南方向,皆颇为便宜,故而汉唐时期常有“灞桥送别”之事。

而灞陵原本是汉文帝刘恒之墓,位于灞上北麓,刘家营以东地区,亦属于灞上范畴,汉代曾在此设灞陵县。

此地乃长安门户,那灞陵县尉自然是万分谨慎。

汉将李广只因为他严格执法,不许李广夜行,便在得势以后,借机斩杀了此人。

这简直是在挑战长安的安危,若是和汉武帝易地而处,张顺都觉得自己不可能轻易放过此贼。

闲话少叙,话说张顺率军到了白鹿塬,也即古之“灞上”之后,便亲自带人考察了狄寨、刘家营等地,发现此地确实是西安之门户,屯兵之良所。

这白鹿塬上不但有一大堆屯兵遗址,更是有数不清的遗迹、典故。

张顺综合其优劣之后,最终还是选定了昔日汉高祖刘邦所驻兵之地——刘家营。

此地西北两面临高崖,南靠深沟,皆高出河面三十至百丈不等,只有东面可以通原内,比最为雄险的城池还有雄险数倍。

堪称“仰高临下,此弓弩之地也,短兵百不当”之地。

而在如今这个时代,弓弩虽然式微,但是火铳、火炮盛行,防守之便,更胜弓弩十倍。

以至于张顺自信满满的认为,若是义军若驻扎于此,准备停当,抵挡十万官兵的围攻亦不在话下。

“舜王殿下,咱们已经到了西安城下,为何攻而不攻,走而不走,反倒驻扎在这里?”“左金王”贺锦安排完毕手中差事,不由前来请教道。

“你观此地如何?”张顺闻言笑着不答反问。

“金城汤池,浑然天成,乃险地也!”贺锦老老实实道。

“眼光不要局限于此,要往远处看!”张顺站在高塬至少,挥手一指道,“由此向西,凭高视下,一马平川,西安在望。”

“昔日汉高祖刘邦居于此,秦王子婴请降;黄巢克华州,唐僖宗西走,金吾大将军张直方率文武官数十人至灞上迎接其入城,盖此故也!”

“舜王的意思是等着秦王携陕西巡抚甘学阔和陕西总兵左光先请降?”贺锦不由疑惑道。

“屁!”张顺差点被他气死了,“秦唐之时,朝廷外无援军,内无战心,又失险阻,自然是不得已而降。”

“如今官兵虽失白鹿塬,犹有甘肃、宁夏、临洮和延绥兵可用,岂有不战而降之理?”

“那舜王的意思是?”贺锦有几分不确定地问道。

“等!”

“等?”

“对,我军要等陈长梃、白广恩等部,亦要等其他义军的动向。而官兵则在等三边总督梁廷栋的救援。”张顺笑道。

“待到朝廷大军一到,一场大战不可避免。胜则入城,败者溃走,如是而已!”

“兵法曰:先为之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官兵自驻西安,我则驻守白鹿塬,足相抵也!”

“即便义军偶有小挫,亦可凭此防守,以待河洛援军是也!故而,我驻于此,即‘先为之不可胜’也。”

“若是三边总督梁廷栋不救,为之奈何?”贺锦思考了一下,不由提出疑问道。

“若此,西安城不战而胜矣!”张顺大笑道。

“西安城四十里,百姓不下百万,若禁闭城门数十日,其吃穿度用,从何而来?”

“若不闭城门,我距其仅三十里,马步半可日而至,岂可守哉?”

“这……舜王此计甚妙!”贺锦闻言思索了一下,不由赞道。

且不说张顺等人如何打算,只说自从义军退去以后,陕西总兵左光先松口气之余,也连忙派遣士卒,打探义军动向。

不意当夜便有探子汇报道:“将军,‘顺贼’退至白鹿塬,伐木垒土,安营扎寨于刘家营。”

“刘家营?”那左光先瞳孔不由一缩,他本是陕西总兵,对这附近地形如何不熟?

“看样子这些贼子是不肯走了!”左光先沉吟了片刻,目光一凛,喃喃自语道,“既然那留下来不要走了!”

第193章 阴差阳错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