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656节(第2 / 2页)

胡宗宪看着身边的助手兼弟子,他这些年身体越来越差,治理黄河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保守估计没有十年不可能有初步成效,自己还能坚持到十年后吗?

胡宗宪第一次开始羡慕年富力强的弟子潘季驯了,以目前东南在水利工程上的资历,潘季驯无论是能力、声望、技术,都是日后接替自己主持黄河工程的第一人选。

有了这份资历,潘季驯在新朝的地位将不亚于那些名将们。

还是年轻好啊,胡宗宪看着夜航的运输船,这么多的物资和士兵汇聚徐州,明廷真的能撑得住吗?

等到了灭国一级的战争的最后时刻,其实战胜胜负已经没有多少悬念了。

这场必然而来的决战,就和早已经退位的嘉靖皇帝的葬礼一样,不过是走个形式罢了。

不过这场葬礼对于生者的意义更大,东南陆军海军两军,除了在草原的熊况外,旅一级的军官齐聚在徐州。

第673章 宣传战

这场战争到了这一步,双方都已经豁出去了。

李成梁以太后的名义召开大朝会,决定出兵徐州之后,明廷这台腐朽的政治机器也动了起来。

首先是山西、京畿和山东各自征调五万民夫工匠,专门负责军工生产,京师的所有和军事有关的工坊都派出大臣监管,专门负责保障战时的军事生产。

紧接着漕运船只都被集中起来,京师生产的各种物资通过京杭大运河北段拉到济州城,过几日大将军李成梁就会亲自驻扎在济州,指挥前线的战争。

李成梁虽然因为连续的战败而威望大失,但是这一次的决战论在京师一出,明廷也算是凝聚成了共识——

决战是必须要打了,如果再不打决战,那明廷就永远没有机会了。

既然决战是一定要打,那如今明廷能够指挥和领导这场决战的,也只有李成梁一个人了。

在这种共识下,李成梁成了唯一的人选,明廷的政治和军事机器发动起来,准备这场决战。

山蒿先连续写了几篇文章来说明双方的军事力量,鼓吹明廷的军事实力,将之前的失利归咎于各地督抚不敢战,不愿意战的问题上,并且夸赞李成梁嫡系军队的战斗力。

这种说法就仿佛是李成梁的嫡系力量只要一出手,战争就会好起来,山蒿先又将当年李成梁在山东剿匪的例子拿出来宣传,指出当年被李成梁驱赶渡海的东南军队,如今就是朝鲜的大统领李舜臣,当年李成梁将李舜臣压着打,就等于将东南的正规军压着打。

只要不出手就是绝顶高手,明廷上下也确实被这些说法鼓动,对战争的胜利抱有一丝希望了。

济州城,这里是山东的大运河枢纽,水陆重要的节点,在李成梁囤兵于此的时候,这里就是山东的军事重镇。

大明新军的驻扎地就是济州城附近,这些年来济州城形成了一个畸形繁荣市场。

新军的待遇这些年有所下滑,但是整体上还是要比普通百姓好不少的,更不要说明廷新军层层架构,军官的数量要多于东南的军队,这些驻扎在济州城的军官和士兵,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随之而来的,畅通的漕运带来了各种商品,也让济州城成为了山东日益繁华的大城市。

不过山东作为和东南对峙最久的前线地区,比起后方京畿地区的乐观情绪,山东军民的态度就要悲观很多了。

大明新军又不是没有和东南新军交手过,打不过就是打不过,就算是调集全部的大军攻打徐州,又要付出多少的伤亡?

如今李成梁在山东集结了十个镇的兵力。

这其中包含了李成梁最早练兵的三镇大明新军,如今改名为直属新军三镇,这是李成梁南征北战最精锐的家底。

接下来是在山东募集的三镇新军,被改名为山东新军三镇,这部分新军无论是装备和训练都要落后直属新军一部分,不过也在长期对峙中积累了一些作战经验。

最后是李成梁利用国子监的军官团和京畿的士兵,加上从辽东带回来的士兵,加上当年改编的九边旧军,最后重新整编出了四镇京畿新军。

一镇的编制是五千人,这十镇新军合计五万人,加上各种厢军和助阵的团练,对外号称二十万大军。

在徐州的前线,苏泽自然是本次作战的总指挥,不过苏泽自然是不可能离开南京亲自指挥作战的,他将前线指挥权交给了陆军大臣林良珺。

林良珺立刻拜戚继光和俞咨皋为副总指挥,除了熊况的第七旅在草原外,东南这一次也算是精锐尽出。

第一旅是海军,林默珺带领舰队从南洋返回,她的任务是封锁山东附近的海域,在山东沿海地区寻找薄弱的地区,随时准备投放兵力。

第二旅到第六旅,经过新一轮扩编后,如今每一個旅都有士兵八千人,五个旅也就是四万人。

为了最后的战役,苏泽还动员了所有后备役和退役军官,甚至连南京陆军学院的在校学生都拉到了徐州,这些七七八八的武装力量也凑了四万人。

除此之外,还有从安南、朝鲜、南洋、琉球诸地征调的军队,这些藩属国仆从军加起来也有五万人。

后勤的人员,总体数量也和明廷的总数差不多,双方都为了这场决战而投入了全部的力量。

这个总兵力人数,并不是东南没办法动员更多的兵力,而是苏泽认为如果能解决明廷,这些人数是对中原影响最小的作战人数,如果和欧陆拿破仑战争那样,动员上百万人打会战,那就真的要打成一片焦土了。

这就是单一民族和单一文明国家的优势所在了,欧陆战争之所以每次烈度都这么大,都是因为他们没有统一共识,内部矛盾重重,每个国家都是自己的国家叙事。

但是中华一向有大一统的传统,即使南北对峙对面,大家也都认为自己同根同源,只要决战结束,那大一统就没有任何的难度,统治就能顺利的铺设下去。

就在双方厉兵秣马的时候,突然一名明廷的使者来到南京。

大都督府内临时召开的内阁会议中,徐渭对着明廷的书信嗤之以鼻的说道:

“和谈?李成梁那匹夫真的会愿意和谈吗?这不过是明廷还没有做好准备的障眼法罢了!”

众人纷纷点头,但是苏泽却说道:

“明廷这不是真心要和谈,而是打的宣传战。”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