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372节(第2 / 2页)

主公也不必担心他心怀叵测,只待那时将婚事敲定下来……”

说着,周瑜嗤笑了一声,“届时淮南三郡的人都知道了这件事,乔公还敢有异心吗?”

“把事情坐实?倒是有趣。”孙策眉间阴郁总算退去,露出一抹玩味的笑。

“那,你的意思,接下来我们还要跟这老匹夫虚与委蛇吗?”

“这也是无奈之举。”

周瑜咽了咽口水,这细节也让孙策捕抓到了,当即起身去为他倒了杯热水。

饮下过后,他才继续道:“当务之急是要先切断他与林墨之间的联系,趁着天还没有亮,舒城正值宵禁,传令下去,天亮后封城,任何人不得出入,这样,他们便没法信件往来了。

之后,先晾着他,后续该如何用,能不能用,且走一步看一步吧。”

“好,听你的。”孙策平复了内心的激荡,将周瑜重新扶到床上,还贴心的盖好被子。

二人相视一笑,“公瑾,若非你多留了一个心眼让子烈行了这苦肉计,只怕我要上了老匹夫的恶当,多谢你了。”

“你我既是知己,亦是兄弟,早已生死与共、荣辱同体,何须说这些。”

“是啊,你我是兄弟,早些好起来,我还要与你一起重夺九江、安丰。”

将油灯吹灭的孙策,退出了周瑜卧房。

看着天边的明月,心情复杂。

这些世家是真的讨厌,可四大家族的事情历历在目,他也知道不能随着性子来,否则痛快一时,弥补起来可就麻烦了。

事实上,对淮南三郡的想法,除了想要跨江北上中原外,也很需要淮南三郡的士子来对抗江东四大家族独大的局面。

公瑾说的对,老匹夫确实不能杀。

第三百二十八章 舒城之下抖威风

“也就是说,在我们来到之前,舒城就已经封城五天了?”

“是的,好像过早了一些。”

舒城以北三十里外,落座了一个大寨,林墨的三万八千大军尽数驻扎于此。

此时,林墨、陈宫和刘晔三人寨内走着,陈宫和刘晔二人的对话并没有引起林墨多大的兴趣,他只是面无表情的向前走着。

二人看了他一眼,又交换了个眼神,继续道:“封城对军心、民心的考验都是巨大的,孙策没必要这么早封城吧,难道是出了什么事?”

刘晔润了润嗓子,试探道:“莫不是乔公被他们发现了?”

可这样的对话,依旧没有让林墨驻足,似乎对此漠不关心。

“不像,就算被发现了,也没必要封城的,封城,显然是出了什么大事。”

陈宫的回应让刘晔摇头否定,“若是发现了,又不想让乔公有所察觉那就只能封城,只有这样才可以名正言顺的切断乔公与我们的联系。”

“可最好的办法,不是将计就计吗?”陈宫反问。

“这……这我就不清楚了。”刘晔无奈耸肩。

其实,二人的对话都是基于各种臆测,更多的是想让林墨也参与进来。

可他们发现好像没什么卵用,对方根本不想讨论这个话题。

就好像,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很快,三人来到左侧营盘的一块大空地上,这里堆放了各种各样的庞然大物,有成品,有半成品,也有正在赶制的工匠在搭建之中。

这些全部都是攻城要用的器械。

如今实力雄厚的吕林集团,不再像从前那样只能制造霹雳车,然后用冲车撞门,以云梯登关。

除了这些以外,还有轒辒车(fenwen)、巢车和楼车。

轒辒车外形像是一间房子,底部有四轮,这类器械不复杂,但所用坚木足可承受滚石和檑木的撞击,作用是将军士安全的送抵在城关下参与进攻。

楼车,顾名思义,外形如楼,一般设有三四层,每层外设护栏,仅留弓弩手射箭所用一个孔,推到城关前就可以与城关走马道上的敌军进行互射,还有掩体可以利用。

而巢车则不具备攻城的属性,仅仅是为了登高瞭望,观察敌情,所以巢车一般是最高的,方便看到更远的地方,也不需要太多,有了三架就够了,放置于前、左、右,搭配望远镜,堪称无死角盯防,便于临战指挥。

现在有钱有人有材料,自然是要在这些方面加大投入,这类器械打造的越多,攻城时候守城方的压力也会越大。

当然,最大的杀器还得是霹雳车,因为这玩意攻城距离够远,一应火油坛子、石块都要靠它来投上去。

为了这次大战,林墨准备的军械堪称是五花八门,光是箭矢就有二十万枚,火油坛子也有三千颗,可是把整个徐州都给掏空了。

“你们估摸着曹操大概什么时候会到中原,又会以哪里作为目标。”林墨看着眼前的攻城器械,背对着两人问道。

二人对视一眼后,刘晔先道:“两个月内,必至中原,要说目标,当然是打徐州,以破中原三面夹击之势。”

陈宫也附和道:“我也赞同,徐州是温侯的根基所在,中原首望之地,比之任何一地都重要,曹操得之便有了抗衡北国南下的本钱。”

林墨双手抱胸,仰头扭动着脖子,神情显得有些慵懒,“按道理来说确实是徐州最好动手,尤其是趁着我们现在兵力四散的时候,可他在萧关吃过几次瘪了,按照曹操一贯出人意表的用兵路数,还是有可能玩一点出其不意的。”

出其不意?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