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大明嫡子 第591节(第2 / 2页)

第四百八十二章 抵中都,将见炆废人

洪武二十八年秋。

当朝监国皇太孙,领旨出京。

皇帝的旨意下的很清楚,皇太孙奉旨代表朝廷前往中都,参加已故信国公汤和的丧礼。随后皇太孙继续奉旨北巡,察河道总督府,结瓦剌部之好。

当旨意从宫中发出,应天城里的人们可谓是人生百态。

有人暗自松了一口气。

也有人担心新政接下来是否能继续。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皇太孙乃是国家储君,不该如此轻易离京,更要去九边关外那等凶险之地,若是出了什么差错,皇太孙殿下有个三长两短,那可就是国家的不幸了。

只是在这一片各怀心思下,朱允熥终究还是带着高仰止、白玉秀、马洪庆、牛大富这四个由老爷子亲自指定的随行之人上了路。

同行的,另有锦衣卫北镇抚司镇抚孙成,暗卫田麦,并锦衣卫缇骑、上直亲军羽林卫千余兵马。

自龙湾码头登船渡江,于应天府江浦县浦子口登岸。

趁着官兵们运送战马上岸的空隙,朱允熥举目望向浦子口周围。

浦子口是离应天城龙湾码头最近的一个北岸渡口,大多数要往北方去的人和货物都会云集于此。

而如今的浦子口也如龙湾码头一般,远超过往的热闹。

整个浦子口上,好似是每时每刻都有数不尽的人,拥挤不堪。

而在远处,一根根黑漆漆的烟囱,不论是白天黑夜,无时无刻不在喷涂着浓烟。

巨大的仓房,时刻都有成堆的货物被拉出或是送入。

高仰止看向皇太孙正在注意着那些工坊和仓房,不由一笑,上前轻声解释道:“原本这些工坊和仓房都应该是放在应天往太平府那一片地方上的。后来还是应天府的知府上了奏章,说有些东西放在北岸更加方便,所以才都挪到了这边。”

“应天知府不是你的师弟邹学玉?”

朱允熥淡淡的提了一句,目光幽幽的从高仰止脸上扫过。

知道太孙什么都明白,高仰止脸上也不尴尬,依旧是笑着道:“自回京,臣倒是一直不曾再见过这位同门师弟了。”

我们是清白的,你就算是皇太孙,也莫要搞事!

朱允熥呵呵的笑着,转口道:“邹学玉是不是等上元门码头建好,连通玄武湖的新水道挖好,就要在江浦县这边新建码头了?”

说完之后,朱允熥便目光平静的注视着高仰止,看着对方脸上的表情微微的有了些变化。

高仰止终于是露出了尴尬的笑容,小声道:“臣似是瞧见过这道奏章,内阁倒是也批红同意了。”

“你们都是在交趾道积攒了无数经验的人,为官之道自是熟稔。如今多少人回应天了,既然回来,就将当初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施政于京师之地。”

朱允熥说着话,瞧着高仰止欲言又止的模样,便举手继续道:“虽然如今只是开始,但应天周遭若是太多工坊冒着浓烟,也不好看,迁来江北,让京师远离浓烟,又可方便江北货物发送,邹学玉想的很好。”

高仰止颔首拱手:“倒也是存了私心,这些工坊和仓房留在应天府,则税赋自然也留在应天府的。”

朱允熥撇撇嘴:“这是他们应天府的本事,别人看上了这些工坊,只管自己去建。”

从应天城外皇庄里头的女子集中纺纱织布开始,再到太平府矿那边因地制宜建起来的一座座工坊。

如今整个应天府周边,已经有无数的集中人力工坊建成。

有那些络绎不绝的外商前来,至少当下朝廷是不用担心做出来的东西无人问津,最后只能尽数收进仓房里面吃灰。

这话高仰止选择沉默。

按着殿下的意思,这是要地方上的官府打起来才成。

朱允熥有些索然无味,望着人头攒动的浦子口,转口说道:“应天府要建上元门码头的事情很不错。凡是此类涉及军国之事的东西,朝廷往后还是要一步步的有官民之分。”

高仰止立马回道:“内阁已经在安排应天周边有关事宜,争取往后不会误了百姓商贾行运,也不能耽搁了朝廷的军国大事。”

这时,码头栈桥上,京军千户牛大富已经是抵着刀,威风赫赫的走了过来。

牛大富到了近前,立马是抱拳低头,砰砰作响。

“末将参见太孙殿下,见过高阁老。”

朱允熥侧目看向牛大富:“可是战马都已上岸?”

牛大富点头:“回殿下,现在便可继续启程前往中都凤阳。”

“那就出发!”

朱允熥低喝一声,在田麦带上来的官兵簇拥下,穿过人群拥挤的浦子口。

等出了浦子口的范围,又有一片另一种热闹的场面出现在朱允熥的视线里。

已经骑在马背上的朱允熥,挥着手中的马鞭指向前方:“这是通往凤阳城的水泥路吧。”

高仰止望了一眼,便侧目看向一旁骑在马背上的白玉秀。

“这事情,微臣倒是知之甚少,还是有劳白主事与殿下奏对吧。”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