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双面魏征(2 / 2)

加入书签

房玄龄见李世民逼着表态,想了一下,开口道:“臣与赵国公的想法一样。”

说完这句话,便闭口不言了。

接下来就到了王珪,若以立场论,王珪是典型的门阀世家代表,若朝廷收回矿藏,门阀世家首当其冲,他应该表态反对才是。但从前日一直到现在,王珪的态度都非常含糊不清。因为在煤石之利逐渐明朗之后,太原王氏在此番风波之中,利益非但不会受损,反而会因此暴富。

王珪毕竟是门阀代表,不好意思跳出来支持,但是确实不想反对,有心蒙混过去,但是如今不表态也不行了。王珪咬了咬牙,站出来道:“陛下,臣支持。”

“嗯?”李世民惊讶不已,他本以为王珪是铁定要反对的,在场诸人之中,没有比王珪还纯粹的门阀代表了,但他竟然同意了……转念一想,李世民便明白了,原来是为了钱。想通了此节,李世民心中甚为不齿,对李牧当日所言,又有了一番领悟,果然在利益面前,没有什么盟约是牢靠的。

魏征站在最末,听到王珪表态赞同,顿时露出了怒色。李牧就站在他旁边,看了他一眼,心中更是不屑。

“岑相,你如何想啊?”

“陛下,臣以为……不如择一地而试之,若突然退行天下,恐生变故啊。”

岑文本在这朝堂之上,算是一个纯臣,从来不随意发表见解,但若李世民问他,他就如实作答,以事论事,从不偏帮任何一方。李世民对他也非常信任,见他提出了一个不同于其他人的观点,心中一动,觉得可行,刚要开口,魏征已经忍不住了,越众而出,大声道:“陛下,此事不可!”

魏征人瘦,但是声音大,字正腔圆,他开口时,如同开了正义光环一样,仿佛永远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俯视,心中有鬼或者胆子小的人,听到他的声音,还没争辩就已经先弱了气势。

李世民最烦的就是这个声音,自他把魏征召入朝堂之后,魏征平均一个月要顶撞他十次以上,基本上是你想干什么,他就不让你干什么,专门挑你不舒服的话说。若是俩人争辩,你一句我一句,这样也没什么,但是魏征这个人说话的语气和态度,每每都是那种教育人的感觉,李世民身为帝王,怎么可能喜欢被人教育。

但是魏征名声在外,于山东大族之间颇有威望,当年玄武门事变之后,山东大族曾放言,李世民弑兄杀弟,君位不正,只要他一日为君,山东士族永不入士。唐朝界定山东,可不是后世的山东,指的是崤山或华山以东的所有地区,其中包含了范阳卢氏,博陵崔氏,荥阳郑氏三个大门阀以及大大小小三十几个小士族,约占大唐士族半壁。

武德年间,李建成平定山东豪强,解救了山东的士族,因此得到了山东士族的拥趸,当时魏征是其谋士,李建成身为太子,当然不能事必躬亲,因此山东士族与李建成联系,多半是与魏征接洽。

李世民恐生变故,为了稳定朝堂,这才任用魏征,但他又不敢把魏征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因此只给了他一个秘书监的位置,类似于后世的秘书处,兼尚书左丞,正四品。

但因其背后的庞大势力,魏征在朝中说话也是极有分量的,百官私下皆称其魏相,因尚书右仆射杜如晦病重,眼看就要不成了,朝野之间传言,魏征肯定是下一任尚书右仆射。但李世民从来没有过如此许诺,他清楚魏征是山东大族的代表,尚书右仆射如此重要的职位,他怎么可能轻易授予。

李世民早已想到,大唐资源法通过与否的最大的阻碍,便是在于这魏征了。因此前两次讨论,他都没有叫魏征来。今日是五品以上官员参加朝议,按规矩,秘书监要做记录,魏征不请自来了,这才有了两仪殿上的一幕。

此时听到魏征开口,李世民不得不回应他,道:“玄成,你为何觉得不可?”

“陛下,刚才在两仪殿上,逐鹿侯发言之时,臣就已经想说了。逐鹿侯忠君爱国,想法很好,但是他把事情想得太过于简单了。门阀世家,高门大姓,为何传承千年?此中自有其道理。”

魏征说话之时,看都没看李牧一眼,仿佛根本没有把他放在眼中,自顾对李世民说道:“逐鹿侯举了两个例子,一曰灾年,二曰水患。灾年时,流民四起,高门大姓闭户有何不对?流民者,不晓仁义,不知礼数。难道任凭流民冲入府中,烧杀抢掠么?灾年时,高门大姓已经庇护了很多人,若能有余力帮助朝廷,自然是很好,但若无此余力,朝廷也不该因此怪罪。”

“而水患那年,天下初定,黄河两岸七城百姓固然很苦,但是天下各处哪里有富余呢?民女王氏捐十万贯,此举固然值得敬佩,但是捐钱的人,也并没有罪啊,逐鹿侯把所有责任都推给了高门大姓,臣以为,有失偏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