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兰陵太守(1 / 2)
(谢谢好友书友160227185121508的10000大赏~~)
沈充的目中,渐渐地现出了悲哀之色,恨恨一击棺盖,便道:“我吴兴沈氏虽非中原南渡高门大族,也不算江东甲第豪门,可若论传承之久,谁能及之?
我沈氏始祖聃季乃周文王第十子,武王同母弟,聃国(今山东定陶)开国君主,冉姓得姓始祖,其裔孙亦有被封于沈子国(今安徽临泉),故得姓沈,后二十六世祖抉济公务农,于周烈王二年(前374),丁未迁菰城(今湖州),此乃我吴兴沈氏之始也,至今已七百年矣。
这七百年间,我沈氏名人辈出,尤以祖威卿公(沈戎)被汉光武帝嘉功封海昏侯,却辞不受,乃避地徙居会稽郡乌程日余不乡,守护乡土,与乡人与善,但上天怎如此待我,竟教我绝后!“
“诶!”
沈充重重叹了口气,满面的不甘之色。
钱凤陪着叹道:“天道不公,何独于君,想我钱氏亦彭祖之后,而彭祖乃颛顼帝玄孙,我家祖上世为周代钱府士官,遂以官为氏,于前汉末为避王莽之乱迁乌程,又于后汉迁长城,如今那些琅琊王氏,泰山羊氏不过新起之秀罢了,如何与你我两家相比?
可天道便是如此不公,他为高门大族,我却为乡土豪宗,徒叹奈何?
今大司徒与大将军书信一并送来,劝兄戒急用忍,无非是担心兄意气用事,乱了部署罢了,而朝庭亦有诏追赠世侄,其心岂难猜测?“
”哼!“
沈充冷哼一声:”我虽为大将军参军,可那武昌连去也未去过,大将军不过看中我的财富与兵甲罢了,本无恩义于我,我若听信王氏,便自恶于朝庭。
朝庭虽不怀好意,以阳谋分化我与王氏,或还有坐山观虎斗之意,可又何尝不是借此施恩于我等南士?但我若代这不孝子领封,必会惹来大将军与大司徒不快,呵,我有丧子之痛,谁人念及?反使我夹在中间,两头为难,士仪,你说我该当如何?“
钱凤沉吟半晌,才道:”世侄既于兰陵境内被徐龛袭杀,兄可受朝庭诏,并以为世侄报仇为名,自请为兰陵太守,率部北上,朝庭必乐见!“
”什么?你让我抛弃家业去淮北?“
沈充吃惊的看着钱凤。
钱凤认真的点了点头:”南乡各宗盘根错节,兄于吴兴,诸多掣肘,难有发展,而兰陵距郯城不过百里,想那杨彦之区区一黄口小儿,都敢攀附裴妃,出任东海国相,此子以拼凑而来的数百部曲过江,不过数月,便己拥兵数千。
兄则不同,于吴兴立足久矣,根基深厚,杨彦之敢过江建功立业,兄为何不敢?此亦为兄跳出藩篱的唯一途径,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否则终为人刀俎。
届时弟当率众随兄,况有嫂家魏氏必随,合你我三姓之力,可出万余精兵出镇兰陵,先慑其乡人,掠其家业,再击破徐龛,并其众,未必不能有一番作为,岂非胜过为人棋子,不得自主?“
沈充明显心动了。
是的,连杨彦这种毫无根基的寒门卑子都能过江任一方方伯,还活的好好的,他能行,我为什么不能行?一旦在兰陵立下根基,就是一方豪强!
当时石勒只是北地诸候中的一员,有青州曹嶷、幽州段氏与长安刘曜等大敌环绕,虽露峥嵘,却未成大器,时人对石勒的畏惧远不如几年后视之如虎狼。
不过沈充还是迟疑道:“那我家业怎办?”
钱凤摆摆手道:“又非举家北迁,当留一部分守家,若事可为,可以吴兴为根基,支援兰陵,壮大发展,若事不可为,亦可退回吴兴,进可攻,退可守,已立于不败之地。
淮北虽乱,若是经营的好,可成王霸之业,当初杨彦之自请为东海国相,弟曾仔细研究过,虽前路坎坷,却可坐观建康风云变幻,不必再受高门士族掣肘,不失为一妙着,而兄实力百倍于杨彦之,再有弟为兄参谋,有何担心之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