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2 / 2)

加入书签

其它明军之中,那些普通的士卒,一个个穿的破破烂烂,虽然也是明军号坎和军服,但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他们的这些军服,已经有很多年都没有更换过了,有些军服,甚至已经褪色到看不出原色了,更有些军服,已经烂的看不出原来的式样,像是要饭花子的衣服一般,挂在身上,勉强能表明他们的身份,还是一个当兵的。

另外其他各路明军之中的普通兵卒们,绝大多数人面黄肌瘦,脸有菜色,一副饥民的样子,甚至比起饥民的脸色,也强不到哪儿去,绝大部分人神情呆滞,行军期间,脚步拖沓,各个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甚至让人担心,这些人弄不好有些家伙,随时都可能会倒毙在路边一般。

再看他们身上的器甲,海狼的士兵们武器并不繁杂,主要装备就是长枪和“鸟铳”,鸟铳还占据了极大的比例,除此之外,也就是有些刀牌手,装备的是藤牌和单刀,身上大多数人穿着一件棉甲或者皮甲,头盔则全部都戴有水磨六瓣铁盔、抑或是一种式样简单的整体铁盔,脖子后面还有防刀砍的锁子甲披在肩背上。

他们当然不知道,这种式样简单的铁盔,乃是海狼集团工业化的新产品,在齿轮和轴承被研制成功,并且开始大量应用之后,一种初级的热轧机被制造了出来,熟铁或者低碳钢被烧红之后,通过热轧机反复轧制,最终成为较薄的铁片或者是钢板。

一种配重式的原始冲压机床,也被制造出来,铸造出了铁盔的模具,将铁板或者是钢板裁切成标准形状之后,送入冲压机之中,咣当一声,冲头落下,一次就可以冲压出一个铁盔或者钢盔,稍加打磨,钻孔在内部安上了帆布制作出的盔衬,再装上护颈锁子软甲,就成了一个成品。

这样的生产工艺比起以往那种要靠着工匠反复敲打,然后将一片片铁盔的铁片再结合起来的工艺,简单了不止百倍,生产成本也降低了很多,这才使得于家军现在全部都装备上了铁盔,军官们甚至装备了更好的钢盔,防护能力和佩戴舒适性,都远比明军常用的那种六瓣盔要强的太多,但是生产成本和价格,却降低了很多。

而且普通士卒的铁盔上,没有任何装饰物,光秃秃的,式样非常简洁,平时维护保养,也比较容易,在生产出来之后,还刷上了一层桐油清漆,用来防锈,使得头盔看上去很是光洁,极少存在锈迹。

而军官的头盔,则式样稍嫌复杂一些,头盔顶部,装有一根盔缨的立杆,上面根据军级不同,挂有各种颜色的盔缨,使得士兵们只需看到盔缨颜色,就可以分辨出他们的职务抑或是等级,战时一旦出现混乱,他们就近可以接受高于他们级别的军官的指挥。这也是这个时代的一种产物,用来区分军官和普通士兵的身份,十分合适。

而明军之中,像福建官兵这样,如此普及的装备铁盔和甲胄的,几乎没有,明军普通士卒,虽然早先也配发过棉甲,可是因为财政紧张,加之官员贪腐,导致军队装备更替极其缓慢,绝大部分普通士兵,使用的棉甲,都已经破烂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穿上还不如不穿,索性也就没多少人穿了。

只有军中一些精锐,抑或是军将们的亲兵,配备的甲胄才能多少完备一些,这些人都是军将用来保命的,所以会相对来说比较好一些,但是像福建官兵这样,全面装备盔甲的明军,现在除了关宁军还相对情况比较好之外,其它的明军都已经无法与之相比了。

至于武器方面,福建官兵们手中持握的各种武器,都看上去十分精良,长枪前端的枪杆上,裹有一尺多长的铁皮,套住了枪杆最前端,防止被敌军轻易砍断,长枪的枪尖,尖锐而且两翼开有血槽,打磨的十分锋锐,并且平时被兵卒们擦拭的锃明瓦亮,在阳光之下,闪烁着点点寒芒。

而他们之中扛着的鸟铳,则通体黑亮,包括木质的枪身和枪托,也都罩上了清漆,保持着明亮的原木色,一看就知道,保养的相当不错。

至于刀牌手身上背着的藤牌,看上去也式样简介大方,藤制的藤牌外层,还附着了一层生牛皮,藤牌上用彩漆绘制了一个十分狰狞的兽面,让人正面视之,会产生出一种很强烈的压迫感。

“果真名不虚传,难怪圣上这次会钦点贵部兵马北上平叛,今日看过贵军的军容之后,我等心中大慰,又此雄兵,何愁叛军不平?这次平乱,就有劳于大帅了!”看罢了面前正在继续朝前行进之中的这支福建雄兵之后,胶州知州不由自主由衷的抱拳对于孝天说道。

于孝天扭头看看自己带来的这些兵马的表现,也颇为自得,但是还是谦虚道:“在下带来的这些兵将,能入大人的法眼,于某也就知足了!

为国尽忠剿灭叛乱,乃是我等分内之事,此次圣上钦点在下北上前来平叛,也乃是当今圣上高看了在下!

于某敢不用命?故此大人和诸位请放心,只要于某在,定不能再让那些叛军嚣张,只要诸位能给予在下充足的支持,莫要让在下的弟兄们断了粮秣,那么在下可以保证,断不会再让叛军嚣张!

但是此次下官过来,却听闻一些不好的事情,说本地有不少人,蛇鼠两端,暗中跟叛军勾结,除了给叛军充当耳目之外,还暗中给叛军提供钱粮支持!

这种人实乃是丧尽天良,如果让我于某查知是谁的话,于某第一个要杀的就是这等小人!”

说到这里,于孝天忽然间冷眼扫过了在不远处,陪同胶州知州以及官员们前来迎接他兵马的那些当地的乡绅士绅,眼神中流露出了一丝玩味的意思。

第一百零五章 兵站

于孝天的这句话虽然骂的是那些暗中勾结叛军之人,但是他这眼神却让人感觉到很不舒服,听了他的话之后,不少士绅都感觉到心中一阵恶寒,虽然他们大部分人并未勾结叛军,但是隐隐之中,似乎也感觉到,于孝天这是在威胁他们。

当然其中确实有几个士绅,害怕叛军攻到胶州这边,他们的家产都在这边,怕叛军一来,他们遭了秧,于是便提前派人去联系叛军,表示他们的善意,一旦叛军过来的话,他们便表示愿意归服叛军,并且送了一些钱粮过去,打算先交好叛军,到时候这边局势大变之际,他们可以抢的一点先机,弄不好的话,跟叛军搭上线,搞好关系,还能趁机捞一笔意外之财也说不定呢。

而这几个人,听了于孝天的话之后,无疑顿时如遭雷劈一般,他们虽然不清楚于孝天是怎么得知的这些消息,可是隐隐之中,他们感到,于孝天这话是有所指的,于是这帮人立即便开始惶惶不安了起来。

虽然他们自认为这些事他们做的够隐秘,派出的人也都是他们的亲信家奴,可是这种事实在是见不得光,万一今后要是被这姓于的抓住了把柄的话,那么他们恐怕就倒霉了。

不过于孝天这会儿也没有再在这件事上多说什么,只是随口带过,提醒了一下这里的知州大人,然后和他商量了一下,后续补给的问题,以及他在胶州城北面,要择地建起一座小型的兵站,来保护他的粮道。

兵站的问题,于孝天是非常重视的,他这次从胶州湾出发,前往莱州城,未来解了莱州之围之后,还要率军前往登州城,攻打登州。

这沿途下来,有一二百里,而叛军骑兵数量较多,而且比较精锐,机动能力很强,只要叛将够聪明,便会想到可以通过掐断他的粮道,来逼迫他退兵,甚至可能会击败他。

而他虽然随军有辎重营携带了一批兵粮,可是数量有限,只够满足他们大军十天左右的用度,后面还是要靠着后续的粮食补给,才能使得他们拥有持续作战的能力。

按理说在大明的地盘上作战,他现在有事正牌的大明的将军,这后勤补给的问题,应该交给地方来办,但是于孝天从来都不信任这些大明的地方官员的办事能力,加之登莱一带本身就比较贫瘠,储粮比较少,靠着他们来维持大军粮食供应,于孝天是无论如何都放不下心的。

另外大军作战,肯定也会产生伤亡,阵亡者好说,可以就地焚化将骨灰带走,或者是就地掩埋处理,但是伤者对于他来说,却依旧很重要,他绝不会轻易抛弃受伤的兵将,阵前受伤的人员,肯定不能带着随军行动,伤员必须要进行转运,将其送回后方的浮山所大营进行救治和休养。

这一路上后运伤员,也是一个问题,他不相信地方官吏,会善待他的伤兵,所以这些事情,他都必须要自己办才行。

所以他这次从胶州湾出发之后,便决定沿途设立兵站,作为他保护粮道维持他大军的后勤供应线,一旦要是叛军派少量骑兵试图袭击他的补给队伍的话,运输队便可以就近进入兵站之中躲避叛军骑兵的攻击。

后运的伤员也可以在兵站之中安全得到休息,包括传递消息的传令兵们,也可以就近在兵站之中进行换马或者休息,吃点东西补充饮水。

所以于孝天把兵站的问题看的很重,要求沿途三十里距离,要建立一座兵站,这个距离刚好就是运输队,一天的行进距离,每天运输补给的辎重队,可以早晨从一个兵站出发,下午抵达另外一个兵站,进入兵站过夜休息,第二天继续朝前进发,一旦遇上敌人,可以就近撤回出发的兵站,或者是赶往下一个兵站进行躲避。

这么一来,就让运输补给的辎重队,避免了夜间露宿野外,那样的话极容易遭到敌军的夜间袭击,有了兵站之后,他们就变得安全多了,一旦遭遇小股叛军袭击的话,两边的兵站还可以派兵进行救援,只要他们撑住叛军的袭击,援军可以在较短时间之内,赶至出事地点救援辎重队。

在来路上,于孝天已经设立了一个兵站,正好在胶州这边,需要设立第二个兵站。

而兵站的地点选择,还有建立,最好的办法就是临时利用一个设施较为完善的庄堡,避免了就地建设需要的时间。

当于孝天提出要在胶州城北面,找一个条件比较好的庄堡,设立兵站的时候,胶州知州显得有点难为。

于孝天的要求其实不算过分,理由也很充足,而且这么做对胶州城也有好处,这于孝天显然和其它军将不同,并不想跟地方打太多交道,也没打算把胶州城当成他的中转站,而是自行建立一座兵站,这样的话,他们大军来往补给和交通的人员,就不必次次进入胶州城中。

而地方城池最怕的就是这些客军进入城中,客军军纪大多不好,一旦入城的话就会乱来,搞得地方乌烟瘴气,打也打不得,杀也杀不得,到时候地方官员会很难做。

但是反过来说,于孝天要求找个庄堡充当他的兵站,这件事也不好办,谁愿意轻易就把他们的庄堡,让出来给这些客军充作兵站之用呢?

这些庄堡都是私产,让谁让出来,他们会心甘情愿?而且这些福建兵马,看上去虽然军纪森严,可是一旦他们散开,留在庄堡之中,还能这么听话吗?这一点谁也不敢保证。

可是既然于孝天提出来了这个要求,那么他就必须要想办法给解决才行,这次登莱之乱,皇上震怒,对惹出了大祸的王象春的家人,下旨斥责,同时还下旨逮了惹事的王象春的儿子。

加之这次新任山东巡抚朱大典,也特别送来手谕,令他们全力配合福建兵马,配合于孝天的行动,尽量为其提供方便,如果这样一个要求,他都不给办的话,于孝天肯定会大感不满,到时候少不了会派人去找朱大典投诉,朱大典就算是动不了他,也大可启奏朝廷弹劾于他,到时候给他扣上一个不识大体的罪名,就够他受了。

于是他只好扭头去在人群中扫视了一遍,找到了几个在城北一带的村寨之中,拥有大量田产地产的乡绅,让他们看看谁愿意暂时让出他们的庄堡,给于孝天充作兵站之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