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令人疯狂的玻璃(2 / 2)
这些人看到申王赵佖都治愈了,哪里能按捺得住心思,当下就四处打听。
不打听不要紧,一打听就吓了一跳。
一副眼镜居然要五千贯钱,登时把泰半人都吓退了。然而,此时宋兴和再次站了出来,告诉大伙他能稳定供应这样的眼镜,因为申王赵佖的眼镜是特制的,而且又是从西域带回来的,所以才这么贵。但是,他宋兴和不仅带回了玻璃,也带回了制作技术,很快就能生产一样的玻璃眼镜了。
这一下,又勾起了很多人心中的念头。就连申王赵佖,也没觉得啥。他一个堂堂的王爷,用贵一点的眼镜,确实说得过去嘛!再仔细看那副眼镜,镜架用的是纯铜鎏金工艺,这本身就很值钱了,还有特制的厚厚镜片——没办法,申王赵佖的近视度数太高太高,只能加厚镜片,张正书都估摸着有后世的啤酒瓶底那么厚了,才堪堪让申王赵佖“重见天日”。
有了申王赵佖这个活广告,“玻璃”这个概念又火了。
一些有心人通过调查,发现“玻璃”居然又是“大桶张家”小官人鼓搞出来的,他们不禁有这么一个疑问:“西域的玻璃,会不会是一个托辞?真正的出处,其实就是‘大桶张家’?”
不得不说,宋人还是很聪明的,一下子就猜到了答案。但他们不知道的是,玻璃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到东方就变成琉璃了。在西方,玻璃的进化往着无色透明的方向发展;而中国的玻璃,则变成了五彩斑斓的琉璃罢了。
玻璃和琉璃的工艺其实没差什么,只不过玻璃是剔除铁、铜、钴等可以着色的元素,才会如此纯净透明的。而且,玻璃的烧制温度只需要一千摄氏度,而琉璃需要一千五百摄氏度,工艺上也具备大规模制造的可能。毕竟玻璃的烧制有助燃剂,而中国人烧琉璃,却是不用助燃剂的。
更好笑的是,西方玻璃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也是彩色的——这个方向,不是中国人带偏的,而是天竺,也就是印度、阿三带偏的。琉璃的制法也几经失传,比如什么琉璃瓦,其实就是中国人的独创,源自隋朝时琉璃已经失传了,隋朝工艺家何稠只好用绿瓷作代用品。这就是后来用作建筑材料的“琉璃”的滥觞,和琉璃其实沾不上边。
不过怎么说都好,提前让玻璃在大宋问世,将大大丰富宋朝的材料构成。
在张正书的授意下,眼镜在“家乐福”超市售出,一副眼镜要价不菲,要上百贯之多,制作精美的,上千贯也是要的。这个价格虽然不像申王赵佖那副眼镜那么“骇人听闻”,但也让不少人望而却步了。
不过,这不是张正书刻意要加价的,而是这玻璃一旦降价,就再也升不回来了。
玻璃不就是一堆沙子制成的嘛,能有多贵?
一开始,肯定要赚有钱人的钱,然后才能造福大众的!
与此同时,最昂贵的镜子也在“家乐福”超市上架了,等人高的玻璃镜,能照得人纤毫毕现。这镜子是用纯铜框起来的,甚至脚架都是纯铜做的,鎏金溢彩,显得极为大气。售价自然也是不菲,价格牌上面,直接写了九千九百九十九贯钱,差一贯钱就是一万贯了。这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很多人迫不及待要去“家乐福”超市看个究竟。结果还没到第三天,这面镜子就被神秘人买走了。
据目击者声称,来人是用四轮马车,再辅以稻草铺底,才得以运走的。没办法,玻璃易碎,不这么做路上都颠坏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