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7章 隆中对(1 / 2)

加入书签

这一次的恩科,分上午和下午两次考试。上午和下午分别考一个时辰,也就是两个小时。

这个考试制度,和大唐相比,简直太人性化了。

比之后世明清的考试,更是不知道轻松了多少倍。

考完之后,无数的考生走出考场。

绝大多数的考生,脸色还是比较轻松的。

题目并不难,相反还很简单,绝大多数考生,都能够答完题目。

当然了,这里面,也不乏有滥竽充数的考生。

不过,这样的考生,毕竟是少数。

考试之后,考官顿时封存试卷,然后调集改卷的考官,进行改卷。

最终,经过十天紧张的改卷,最终分数出来。

而李愔根据综合分数,将录取线定在一百三十分。

一次性录取了一万一千多考生。

这个比例,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一小半的比例了。

这种比例,在以前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当然了,就算是在华夏国,估计以后也很难出现这么高的比例了。

这一万一千人,将会被分配到十一个行政省。

当然了,绝大多数人,担任的都是基本公务员的职能。

华夏国的官职,和大唐,还有以前的各个朝代都不相同。

以前的各个朝代,朝廷任命的官员,其实是很少的。

在各大官员身边,还有庞大的幕僚群体。

这些人,是官员私募的,依靠官员而存活。

他们的薪酬,也都是由聘请他们的官员发放。

而他们所处理的事情,其实都是协助他们的雇主,解决朝廷的难题。

而现在呢?

秦川将所有的官职,统统都纳入朝廷官员体系之内。

这样,就不需要官员自己招募幕僚了。

而就算最底层的公务员,薪酬都是普通工人的五倍,这还不算福利。

因此,那些被录取的公务员,每一个岗位,都让人垂涎不已。

当然了,这公务员,是铁饭碗,同时也可以说不是。

因为李愔制定了考核制度。

一旦考核不合格,或者在岗位上出现重大失误的话,是会被开除的。

而一旦开除的话,以后将再也没有考取公务员的可能了。

当然了,现在各层的官员,是分配的差不多了。

但是还需要进行培训,还需要磨合,还不知道他们到底能不能适应这些岗位。

必然还会进行岗位调整,或者对高分低能,不能胜任本职岗位的,予以辞退。

总之,各个行政省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

不过对行政省的长官来说,这些问题,反倒都是小问题了。

接下来,各个行政省,开始关心起了教育问题。

没办法,从今年的恩科开始。

以后每一年,都会进行考试。

而所有官员的录用,都将通过考试来进行。

这就相当于是大唐的科举。

当然了,现在,华夏国用的也是科举的名字。

而官员的考核,除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之外,第二个就是教育成绩,第三个就是稳定情况。

既然已经将教育情况,纳入了官员考核之中。

各地的官员,自然对教育问题,无比的重视。

当然,各行政省的学校,基本上都已经建设完成了。

因为李愔十分重视教育。

在当初他们刚刚来到黄金州建立华夏城的时候,第一个建设的是民宅,第二个建设的是医院,第三个建设的就是学校。

而现在,各个行政省的建设,也是学校和道路一起进行的建设。

学校建设好之后,接下来,就是师资力量的分配了。

这些师资力量,华夏城,会对十五个行政省,进行平均分配。

但是对于这些人才,究竟要怎么用,要怎么发展教育,就是各个行政省自己的问题了。

不过,对各个行政省来说,他们目前更加重视的,其实还是基础教育和启蒙教育。

因为教育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可能未来七八年之内,科举考试,和他们各个行政省的关系,都不是很大。

因为他们每个行政省的教育,都才是刚刚起步。

总不可能,让才让一年级的学生,就参加科举去吧?

这样的话,那就真成了天大的笑话了。

他们从一年级的学生开始培养,一直培养到能够参加科举,至少怕不需要十年的时间?

就算有天才,可以跳级的那种,至少也需要六七年的时间吧?

可以预见的,最近八九年的时间之内,参加科举最多的,还是华夏城的学生啊。

毕竟,华夏城的教育,起步最早。

他们培养的学生,正在逐年增多。

也只有他们,能够培养出大量的考生。

……

华夏城,以前的城主府,现在正式成为皇宫。

守卫,也比以前森严了许多。

皇宫,自然是有城墙的。

并且,四个城门,李愔也照搬了采取了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的叫法。

皇宫,又分为外宫和内宫。

外宫,是皇上和大臣们办公的地方。

而内宫,则是皇上和嫔妃还有皇子和公主们休息的地方。

李愔的皇后,自然是秦梦心,而像是武媚娘等女,都一视同仁地被封为贵妃。

当了皇上之后,李愔就没那么容易轻易离开了。

因为在此前的时候,华夏城只是一个城。

管理的区域也并不算大,行事自然是很自由宽松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