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84章(第1 / 2页)

借着这股劲头,刘协在阵前巡视了一番,还安排了两个儒生去采访参战的将士,听取他们的见闻,写成文章,以备将来著史。

得知自己有机会列入史书,将士们的心情格外激动,但尴尬的事随即出现。

将士中有正式名字的屈指可数,绝大多数人别说字了,名都非常随便。什么王伯、张仲、李季之类的一大堆,以动物为名的更是一抓一大把,听得老儒生们直皱眉,觉得手里的笔都脏了。

深夜,刘协接到报告,也是哭笑不得。

之前与将士们接触时,这些名字听起来没什么问题,反而觉得亲近,现在要写入史书,就显出不妥来了。

拿着满是丈八、李季一类名字的文稿,刘协向司徒赵温问计。

“司徒,这可如何是好?”

赵温胸有成竹,抚着胡须,说道:“请陛下颁布一道口谕,即日起,凡是立功将士,可以载入史册者,可由陛下赐名。功劳卓著,比如临阵斩将的,可以赐姓。”

刘协一听,觉得可行。

这可是一个惠而不费的好办法。

“司徒果然经验丰富。”刘协赞道。

赵温嘿嘿一笑。“陛下,这种事,臣很多年前就干过。”

“是吗?”

“臣少年时任职州郡,常与羌、夷、蛮、叟接触。其实大多数蛮夷并非生来野蛮,只是缺少教化。他们很敬重有学问的人,为他们取名拟字,往往是与他们破解隔阂,增加了解的机会。陛下乃万民之主,为他们赐名乃至赐姓,更是无上光荣。”

刘协恍然。

这种事,后世有不少皇帝喜欢干,尤其是唐代。

但他关心的不是这个,而是刚才赵温无意间提及的一句话。

“司徒,这些蛮夷也能教化吗?”刘协故作茫然。

“当然可以。”赵温感慨地摇摇头。“当年文翁治蜀,教化百姓,开益州文脉。如今益州人才济济,皆是文翁教化之功。只是如今的儒生好逸恶劳,连自己的学问都不肯用心,更别说教化蛮夷。蛮夷所在险阻,饮食也不如都市,谁肯去呢。”

“司徒,若是朝廷设立制度,凡太学生能够教化蛮夷,便能在考功时加以优待,会有利于教化吗?”

赵温惊讶地看着刘协,眼珠转了转,试探地问道:“陛下派人教将士子弟读书,是此意否?”

刘协微微颌首。

以赵温的老练,他肯定觉察到了什么,只是一直没说,今天才趁此机会提出。

“司徒以为可行否?”

赵温没有直接回答,他思索了良久。“陛下用意甚好,但兹体事大,还是从长计议为好。自董仲舒上书建太学以来,太学生规模一再增加,最多时至三万人,最后却导致处士横议,酿成党锢之祸。殷鉴不远,不宜仓促。”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