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587章(第2 / 2页)

最终的测试结果是,在海军理想的2000米炮击距离内,炮击有效穿透率并不高,只有60%;直到测试双方的距离拉近到1000米,甚至是800米距离后,18磅炮才能有效穿透对方船壳。

这个结果海军是不能接受的。

因为帝国海军目前走得是精兵路线,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冲突中,一艘主力战舰很可能要遭遇优势数量的西洋战舰围攻。在这种局面下,火力的重要性就被大大提升了:战舰必须要迅速令敌人失去作战效能才可以。

虽说历史上在东亚这边,殖民者并没有布置类似“海上君王号”,“胜利号”那样的一级战列舰,但是现在既然有了一个巨大的变数穿越众,那谁也不敢保证未来的历史走向。

所以海军必须料敌从宽,从一开始就将敌人有可能达到的最高战斗力都计算进去。

这样一来,18磅炮的方案最终就被pass掉了,24磅炮随即闪亮登场。

付出了巨大的总重代价后,新战舰的武器系统终于令海军感到满意了:2000米距离内,24磅海军长炮可以穿透这个位面任何一艘风帆舰。

最重要的武器系统确定后,“海军1629年验证型主力舰计划”,正式开始实施。

由于年初的风向不大妙,军队被告知要忍耐,所以当时海军在无奈下放弃了“小步快跑”的多艘验证舰蓝图,把有限的资源都投入到了这艘验证舰身上。

这就导致了原本设计为800吨的验证舰被拉皮,一夜间开始大跃进,被硬性增加到了1200吨。

这个数字对于一直以来都操作着500吨以下战斗舰艇的海军来说,还是有一些挑战性的。

问题的难点倒不在于驾驶,而是在于设计。

关于驾驶行船方面,现在的海军已经非常熟悉风帆船和机帆船的操作了,在这方面海军有充足的经验和人手,放大的机帆船并不是难题。

真正的难题在于设计。

如果按照原本800吨计划来搞的话,那么船厂的几位穿越众还是有信心将有光级拉皮,照葫芦画瓢,自行搞定新舰。

但是一夜间将新舰放大到1200吨,火炮改成24磅后,船厂那几位就缩了卵。要知道任何机械一旦放大到某种程度,那么必定会冒出各种问题,这就不是几个非专业设计员能搞定的了。

最后还是按照老办法,海军将新舰的各项参数要求交给了曹皇帝,然后由皇帝回后世找设计公司,先设计,再用大型电脑模拟海况找问题,最后出图。

所以海军最终得到的,就是一个硬盘。

按照硬盘里那成t的图纸开工后,海军整整等了八个多月,这艘计划中要被命名为“镇蛮号”的验证舰才得以开始了海试。

而这个时间点,已经是曹将军从广东返回,准备勤王事宜的节骨眼上了,所以镇蛮号的海试计划安排得很紧凑,最终险险赶上了这次来上海港的任务。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