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1章 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绽放出美丽的花朵(2 / 2)

加入书签

而且最关键的是手艺靠的是实践传承,没有书面文字,匠人也都不识字,没有文化,这是匠人被瞧不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让医者得到尊重,开医科考试是比较顺其自然的。

他们在魏政权中生存了那么些年,传承起来自然也是需要识字的,医者之中识字的人不在少数,所以提升社会地位并不难。

而论及科技方面,选拔现有的人才不是难事,难就难在成体系的考试,匠人若要开科考试,要走的路就比较长。

要把现今所有的技术总结起来,把一门门传统手艺变作可以学习的书面课程,纳入传承之中,从而形成一整套体系。

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了。

而一旦做起来,古中国的科技体系也就有了明确的传承规范,也就能真正成为一种体系,而不总是野蛮生长。

等体系成长到一定的程度,脱离单人小作坊模式进入到集体工场的模式,能够达到流水化的地步,那么这个体系就初见成效了。

把体系的根基打牢了,就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若要发展壮大,就要纳入科举考试的范畴之中,给予上升途径,给予国家层面的重视,这样,才能真正的起到效果。

就算郭某人注定看不到那一天,那一天也终究会到来。

怀着这样的期待,郭鹏开始逐步要求朝廷部门按照他的设想规划未来的医科考试还有工科考试进行设计。

设计教材和教学模式。

这一消息自然引起了洛阳城内外人们的广泛谈论。

第一届科举考试刚刚开始举办,更多的关于科举考试的消息就不断地冲刷着人们的神经,冲击着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皇帝陛下还要给我们带来多少“惊喜”呢?

没人知道。

但是这种惊喜尽管来吧,来的越多越好,反正……

他们已经快麻木了。

短短的几个月间,消息太多,要改变的事情太多,以至于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这的确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虽然这并不是他们所期待的。

科举考试的第二场考试如期召开,文举考生们依旧在自己的座位上奋笔疾书,激扬文字,武举考生们则开始考核自己的军事技击能力。

一边在太学,一边在首阳山讲武堂,两场考试同时进行,同时结束,同时让郭某人感觉到了未来的希望。

第三天的考核结束之后,武举考生们的排名实际上比文具考生的排名更加直观,因为都是动态的。

现场分出胜负的比较多,最后一场笔试的分值虽然一样高,但是两极分化应该是比较明显的。

出身首阳山讲武堂的精英们必然能囊括绝大部分的名额,剩下来民间前来参加考试的人才们,或许能在这里感受到他们和正规军事院校里出身的人那巨大的差距。

那就是正规军和民兵之间的差距。

这就能给首阳山讲武堂打一个很好的广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