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1 / 2)

加入书签

“能制作这部影片真的非常不容易,”在上映以前说的话一般都比较简短,不会破坏观影情绪,现在就是总结的时候了。罗伯欣慰地望着剧组,“但是从哈维到凯瑟琳、蕾妮、理查,还有摄制组的全部同仁,都给了我非常大的支持和力量,我知道我的脾气有时候让人受不了。”

摄制组方位响起了一片善意的哄笑,凯瑟琳喊道,“罗伯,我们爱你!”

“谢谢,谢谢。”罗伯把凯瑟琳、蕾妮和理查拉到了幕布前,哈维摇手谢绝上台,三大主演在台前极为友好地和罗伯亲切拥抱,从这一幕来看,拍摄期间的隐隐不快仿佛已经被所有人忘记,不论是当时怀疑罗伯的主演群,还是当时对此非常介意的罗伯,现在都已经翻过这一篇,真的成了好朋友。

在最后一阵掌声中,首映场结束,观众逐渐散去,有些特立独行的影评家也率先离去——一般来说,在好莱坞,影评家和电影圈会保持一定的微妙界限,为了不影响评论的自由独立性,很多知名影评家都不会参与这些福利丰厚的after party,又或者是收取片方的礼物。

不过,作为拥有自己电视节目的知名影评人,罗杰.艾伯特和圈子的交叉要更加紧密一些,虽然从90年代末期开始,他的身体就不是很好,但今晚却是兴致十足,和他的搭档,《芝加哥太阳报》的专栏作家理查德.罗佩,参加了首映派对。

像他这种江湖地位的影评人,当然会得到高层的另眼相看,就连哈维.韦恩斯坦都要端着酒来打招呼,毕竟《芝加哥》走的可是冲奖路线,影评口碑绝对至关重要。

“罗杰。”

“哈维。”

两个人拥抱了一下,哈维把嘴边叼着的雪茄拿到一边——罗杰一直饱受咽喉问题的困扰,今年年初刚刚经过手术,现在可能还闻不得烟味。“所以,你觉得怎么样?”

“我认为米拉麦克斯在这部电影上甚至可以实现票房盈利。”罗杰没有吝惜自己的夸奖,而哈维也顿时喜上眉梢。

为了赶上奥斯卡奖项报名的最后界限,《芝加哥》的上映时间直接选在了报名截止日的前两天,冲奖意图昭然若揭,米拉麦克斯最擅长运作的也就是这种冲奖片,他们并不追求在票房上就收回全部成本,而是走的长线版权路线。——和一般的商业大片不同,文艺片、传记片属于投入大、产出小的电影,虽然投资总规模不大,但产出票房一般是难以抵扣掉投资、宣发和公关费用的。

但这也不是说这种片就没人拍了,投拍这种片子的片商心态就是分散风险,比如米拉麦克斯,他更倾向于拿一亿美元去拍七八部文艺片,在预算范围内尽可能选择好的人员配置,然后这七八部里只要有一部是佳作,可以冲到奖,那么就是赚的,别的片子呢,只要不是太烂,也不可能一分钱都收不回来。这样在五六年后,可能这一亿就完全被赚回来了,还带了很多后续盈利的尾巴。虽然到最后我拿一亿可能赚回来只有五六千万,但胜在稳,这样投资从概率上说几乎是没有赔本可能的,而拿一亿拍一部商业大制作呢?万一是烂片,这一亿基本上就得全亏完了。

除了家大业大的四大电影制作公司以外,更多的中小片商考虑的还是分散风险,更喜欢细水长流,所以市面上源源不断地还是可以看到《钢琴家》、《芝加哥》这样的片子,其实整个奥斯卡生态圈也就是由这样的片子们组成的,文艺片希望拿奥斯卡,以此赚钱,而奥斯卡也希望有更多的文艺片,这样保证奖项的艺术性。像米拉麦克斯,就是这个生态圈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他们对于这个圈子的规则把握非常老道,总是能拿走最新鲜的那块蛋糕。

不过,因为走的是这种路线,米拉麦克斯出品的电影,成本回笼就很慢,头两三年账面可能都还是亏损的,毕竟像是这种冲奖片,宣发和公关经费都要比商业片占比更重,《芝加哥》投资四千万,宣发加公关可能就要用到四千万,成本和2001年的同类型歌舞剧《红磨坊》是很接近的,《红磨坊》投资五千万,冲出了多项提名,但最后只拿了两个技术类奖项,北美票房五千万,全球一亿七,不能说亏,但没有奖项护身,后续版权销售难以叫价,盈利前景并不是非常明朗。现在罗杰直说看好《芝加哥》票房盈利,这等于是预测《芝加哥》国内票房过亿,比《红磨坊》要翻番,虽然他说了不算,但哈维听了肯定也开心。——如果票房能盈利的话,米拉麦克斯的压力就会小很多了,也会有更多预算投来公关,只要奥斯卡上能冲到大奖,《芝加哥》项目就是一笔非常成功的投资。如果是奥斯卡大奖影片,后续版权销售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多国电视台都会来买版权,在国内销路也会更好,而且dvd等音像制品销量都会大增。

“罗杰,你这句话可能价值上百万美元,”首映会反馈正面,哈维冲奖信心肯定更足,“今年米拉麦克斯应该会主做《芝加哥》这部片子,你这么说,我不追加点预算都不好意思了。”

罗杰哈哈大笑,“这是值得的,哈维,你知道我一直都很佩服你看人的眼光,《芝加哥》当然是个宝藏,这一点我们都承认,但把歌舞剧搬到大荧幕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你知道,《红磨坊》毕竟是原创,你能找到罗伯才是整件事成功的要素。”

经典音乐剧因为珠玉在前的关系,改编难度很大。

“对于这一点,我也相当得意。”哈维毫不谦虚地一口认了下来,“罗伯是整个计划的keyman,当然,凯瑟琳和蕾妮也足够优秀,不过你知道,选用蕾妮也是冒了一定风险的,她的演技没有问题,但歌舞水平就令人担心,如果不是罗伯看好,我未必会点头用她。”

“看来艺术眼光都是一脉相承的,”罗杰呵呵笑,“你发掘了罗伯,罗伯则发掘了珍妮弗——珍妮弗.杰弗森,我看她的表现就相当亮眼,今晚她更像是全场的中心。”

“那是因为罗伯他们还在接受采访。”哈维的眼神也落到了会场一角,那里聚集了不少出席首映式的各界嘉宾,珍妮弗.杰弗森的金发在人群中闪闪发光,显得极为耀眼。“但不可否认,这是个很出色的女孩,遗憾的是她现在正在赶拍《加勒比海盗》,否则《芝加哥》的后续宣传安排我会很乐意带上她的。”

“啊,这么说,你打算带她出席奥斯卡?”罗杰冲哈维倾了倾酒杯,“说不定明年的这个时候,我就能听到又一个韦恩斯坦女郎诞生的新闻了。不过,03年你手里预备的大项目难道还没分完吗?”

珍妮之前争取的《加勒比海盗》,虽然是a级制作,但女主角一直到开拍前都空缺的现象毕竟是少数,大部分项目都是在开拍初期就确定了导演和男女主角人选,甚至可以说,很多项目都是在这样的晚宴上,随着当家人的一个转念、三言两语而产生苗头的。对于一个新演员来说,很多时候不是她挑片子主演,而是她能找到什么没有主演的片子。

哈维摇了摇头,笑而不语,罗杰反而来了兴致,“《冷山》、《杀死比尔》、《bj单身日记2》、《泽西女孩》、《谈谈情、跳跳舞》……唔,我猜,不是《泽西女孩》,就是《谈谈情、跳跳舞》?那女孩很有潜力,不论是《泽西女孩》还是《谈谈情、跳跳舞》都足以胜任。”

哈维只是哈哈笑着,但并未多加回应,直到发现罗杰大有不依不饶的意味,这才高深莫测地回答,“你对于电影营销手法还是太漠不关心了,老伙计,我当然想带她出席奥斯卡,那对《芝加哥》的票房有好处。”

罗杰当然听得出言下之意:但哈维并没有邀请珍妮弗.杰弗森担正主演的意思。

他有些困惑了——目光老辣如罗杰,即使只是几分钟的戏份,也足够他看出珍妮弗的实力,再结合在派对中珍妮弗给他的印象,罗杰很容易就能得出结论:这是个演技高超的年轻演员,外貌条件非常好,能够驾驭和自身气质几乎完全相反的角色,而且最重要的是,她有一种虽然难以言传,但却是巨星不可或缺的统治感。

罗杰相信演艺圈是对天分要求极高的行业,即使起.点、外貌、演技和资源都近似,但就因为这种虚无缥缈的巨星气质的存在,很可能两个人在演艺生涯初期看着似乎不相上下,但到最后,被观众记住的只会是拥有巨星气质的那个,至于另一个人,你也很难说她输在哪里。就像是《红磨坊》,导演巴兹.鲁赫曼一样是大牛,甚至于说在音乐剧领域比罗伯.马歇尔更有成就,《红磨坊》和《芝加哥》比似乎也难分高下,都是一时之选,但罗杰有种感觉,《芝加哥》就是要比《红磨坊》经得住时光的大浪淘沙,在歌舞片经典殿堂中取得比《红磨坊》更高的地位。

你说这是因为谁?毫无疑问,是因为keyman罗伯.马歇尔。很多时候电影就是得keyman得天下,而罗杰就认为珍妮弗.杰弗森在电影里表现出了keyman的气质。他还以为一贯看人很准的哈维.韦恩斯坦绝对不会放过往自己怀里搂人的机会,但没想到哈维的反响居然可以用冷淡来形容。

一个是影评人,一个是大制作人,职业就决定了这两人只能是君子之交,罗杰虽然疑惑,但并没有继续追问下去,而是冲哈维举了举酒杯,转过身继续在业界人群中交际了起来。

直到派对结束,他和老拍档一起登车回酒店时,罗杰才从理查德口中得到了一些业界的八卦消息。

“珍妮弗团队的宣传策略已经惹怒了蕾妮团队,”理查德一语道破了哈维选择的内.幕,“固然,珍妮弗是个很有天分的演员,但蕾妮和米拉麦克斯的关系还在蜜月期,《冷山》、《bj单身日记》的合作都很愉快,《芝加哥》本来是打算给她冲奖的,但因为珍妮弗团队的宣传,蕾妮在《芝加哥》里的表现显然被蒙上了一层阴影,恐怕很难获得这一届奥斯卡评委的青睐,哈维作为制作人,当然要利益最大化,反正‘roxie’之争已经被炒热,他肯定要用它来带动票房,但要说哈维对珍妮弗观感多好就未必了。《冷山》、《bj单身日记2》都是米拉麦克斯之后的大项目,如果蕾妮这一次能够冲影后成功,两部片的票房更有保障,但现在蕾妮很可能只能指望《冷山》了。”

“哦?”罗杰也是在电影圈浸淫多年的影评人,对于这种利益风波不可能还一惊一乍,听到理查德解释以后,他没有惊呼什么,反而是饶有兴致地问,“这么说来,在‘roxie之争’中,你是站在珍妮弗这边的喽?”

“我不会说现在就下结论,但我会在我的影评中承认珍妮弗.杰弗森在她的出场时间里统治了整个电影院。”理查德说,“正式的态度我想在看过珍妮弗的roxie之后再给出结论,但我知道很多百老汇的同行都已经站在珍妮弗这边了。罗杰,你的看法呢?”

他们都是常年居住在芝加哥,不过因为有自己的电视节目,而且也都是专栏作家,收入丰厚,专程飞去纽约看秀也不是什么大事。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看到珍妮弗的roxie?”罗杰反问,“你知道,话题也是有时效性的,理查德。如果是半年以后,我可不想为了没有人继续关心的争论千里迢迢地飞去纽约。”

“我问了珍妮弗,她说她和百老汇的合同还没有履行完毕,结束拍摄后就会回百老汇继续登台。”理查德盘算了一下,“应该会在12月10日之前就回到百老汇。”

12月10日是《芝加哥》上档的日期,距离现在还有一个多月,这期间影评人会陆陆续续地放出自己的观影评价,一般来说,会被邀请参加首映礼的影评人和制作方关系都比较不错,不太会出现看了电影却迟迟不出影评的情况。

“那么先为《芝加哥》出一篇报纸影评吧,如果看过音乐剧觉得有必要再说些什么,可以出剧评,并且我们也可以在节目中讨论这个有趣的话题。”罗杰已经有了大概的思路,“不过我记得《芝加哥》音乐剧的票房极为火爆,理查德,我们最好现在就给百老汇那边的朋友打几个电话。”

“看来你也对珍妮弗.杰弗森感到十足期待了。”理查德笑着掏出了手机,“没问题,现在的纽约已经是后半夜了,明天一起来我就联系老朋友,但愿我们不会成为这一次热潮中的ie浏览器。”

他和罗杰都是互联网风浪的弄潮儿,别看罗杰年纪大,对这些事的兴趣却丝毫不亚于年轻人,他有自己的个人博客和网站,所以对理查德的这个笑话并不会有理解障碍。

“观点的快慢并不要紧,决定因素还是文章本身的质量。”罗杰并不担心这个,他轻笑了一声,沉稳地说,“比起纽约人,我们注定已经慢了一步,甚至和那些时尚博客比,我们都会太慢。很可能最早的文章明天就会出来,但谁来决定谁是最好的roxie?理查德,上帝知道,只有我们能。”

理查德也笑了,“罗杰,你太客气了,不必带上我,应该说只有你能。”

身为影评人中唯一一个获得普利策奖,拥有长寿电视节目以及注册商标的重量级前辈,罗杰的确有这个底气,甚至可以说他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也的确能够主导业界的舆论风向。也是因此,他对于自己的观点非常慎重,没有看过珍妮弗的表演,那就宁可不表态,也不会趁这个热闹。

罗杰预料得也没有错,仅仅是首映礼后的第二天,《纽约客》、《纽约邮报》、《纽约时报》等有影响力的媒体,就刊载了他们专栏作家的影评。和《综艺》、《好莱坞生活》、《好莱坞报道者》不同的是,这些剧评家、影评家纷纷把影评的中心对准了‘roxie之争’,而且几乎是清一色地采用了‘our roxie is better’类型的标题。

“毫无疑问,蕾妮.齐薇格是个出色的演员,她看来似乎正主宰着这个时代,但我们不能不客观地说,珍妮弗.杰弗森拥有比她更出众的天赋……”本.布兰特雷在自己的专栏中说,他的专栏标题是《indeed,our roxie is better》。

珍妮弗铁粉帕特里更为狂热,直接宣称,“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电影,干得好,罗伯!但唯一的遗憾是你没有选取珍妮弗.杰弗森演洛克希的胆量,只给了她吉蒂。所以,洛杉矶输,纽约赢,百老汇多了一个非常出色的洛克希。”

他的影评标题也是很有火药味的,《holly18wend lose,broadway win》。

其余的纽约影评人观点各有不同,对于《芝加哥》的改变也是褒贬不一,但他们在roxie问题上的观点倒是几乎都比较统一,一致认为,蕾妮表现得很不错,让人挑不出什么毛病,但珍妮弗.杰弗森的roxie更好,更激动人心,而且最难得的是她是现场表演,而蕾妮的表现经过后期的修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