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5投降派得势(2 / 2)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有利就有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李纲虽然一心主战,但是他志大才疏,对时局的判断和掌控能力太弱,做什么事情都一相情愿。
好心办坏事,说的就是李纲这种人。
果然不错,完颜宗望今天没有继续攻城,天还没亮就派使者吴孝民,来到北面的新酸枣门递交国书。
李纲得到消息,从城头下来赶到皇城,刚好碰到垂头丧气的宗泽,才知道小皇帝赵桓、太宰李邦彦、少宰张邦昌已经做出决定,并且派遣员外郎郑望之、防御使高世则,和金国特使吴孝民展开谈判,并且已经达成口头协定。
吴孝民此来的由头,还是老调重谈,追究大宋接纳张觉父子的违约之举。
小皇帝赵桓当然一推六二五:“这是先朝发生的事情,朕未曾开罪邻邦。”
这种说辞本来就是一种借口,也是太上皇赵佶退位的目的之一。
吴孝民也没坚持,而是传达了完颜宗望的意见:“既然属于先朝的事情,那就不必再计。金宋两国应该重立誓书修好,希望宋国派遣亲王和宰相,赴我军议和。”
李纲只觉得头皮发紧:“宗大人,陛下派谁出城议和?”
宗泽叹了口气:“陛下已经下旨,责令同知枢密院事李梲,和吴孝民一起出城前往金营。”
李纲一听就急了,直接闯到后廷对小皇帝赵桓说道:“陛下,我们的勤王之师未到,议和拖延时间当然可以。但是国家安危在此一举,李棁这个人一向胆小怕事,微臣担心他出城谈判必然误国。请陛下收回成命,让微臣代他一行。”
没想到一向唯唯诺诺的小皇帝赵桓,今天居然态度大变:“朕意已决,而且已经通告金国特使,爱卿不必多言。”
李纲还想据理力争,小皇帝赵桓一摆手,内侍总管李彦从龙案上拿起一件东西送过来。
李纲一看顿时就傻眼了,才知道自己在城头组织抗战,朝廷之中已经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有一种大难临头的感觉。
原来,韦冬宁抓捕太上皇赵佶派出来的信使,使用的是江湖点穴手法,看了信件之后重新封好。信使重新清醒过来,根本啥都不知道,太上皇的旨意自然如期传入宫中。
宫中是什么人?那都是勾心斗角无所不用其极的人。
太上皇赵佶的旨意就两句话,而且含义并不隐讳,老奸巨猾的官场中人一眼就能够看出其中的端倪,顿时惊起轩然大波。
原本勉强统一的抗金阵营瞬间崩溃,重新分成不同阵营。在朝堂上争吵不休,在朝廷外上下其手。
尤其是太宰李邦彦、少宰张邦昌主持朝议,变成了投降派的一言堂,京城燃起的抗金士气自然受到极大打击。
京城留守使李纲,他能够一步一步混到目前的高位,自然也就能够看穿太上皇赵佶的阴谋诡计。
太上皇赵佶的这份旨意,隐隐约约透露两层意思:太上皇还有话语权,小皇帝的位置并非牢不可破。按照后世的说法:你们别特意太早,我胡汉山还会回来的。
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太上皇的这份旨意一到,在京城里面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万一汴梁城的防御作战取得全胜,小皇帝赵桓必将声势日隆,最后众望所归,太上皇复辟就半点机会都没有。他不想看见小皇帝赵桓成功,需要制造混乱瓦解军民对小皇帝的信心,让人们不要忘记他这个英明神武的宣和帝。
第二,有宋一朝,都是无耻文人的天下,主和的投降派占上风。金兵突如其来,李纲率先出头力主抗金,而且不惜逼老皇帝退位,不仅阻止小皇帝赵桓逃走,还挟持小皇帝上城巡守,顿时占据了道德制高点,引领了朝廷舆论方向。
第三,主战派彻底翻身,小皇帝赵桓几乎于摆设,李纲等主战派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嫌疑。太上皇的复辟势力、文官集团的投降势力,同时受到极大削弱,嘴上不说不等于心里甘愿被压制,此刻太上皇发出反击信号,风向顿时大变。
李纲之所以着急,就是因为他很清楚小皇帝赵桓的性格,完全是一团扶不上的烂泥。目前留在京中抵抗金兵,也不是小皇帝赵桓有血性,完全是被自己给逼的。
过去的半个月时间,朝中群臣对于战、和之争从来没有平息过,每天都在朝廷上吵得不可开交。只不过因为李纲的强势,主战派勉强占据主动。
太上皇赵佶的旨意在朝廷中一宣读,群臣顿时炸了锅,李纲瞬间变成了绝对的少数派,几乎就是光杠司令。
小皇帝赵桓压根儿就不想打仗,此前没有什么好的由头,所以被李纲压制。
现在有了太上皇赵佶的旨意,小皇帝赵桓终于找到借口,李纲说话当然不好使。
两国重开谈判,意味着战争已经结束了。这个消息不径而走,城楼上顿时传得沸沸扬扬。
李纲此前颁布的军令彻底废了,根本没有人再听他的,只能在家里生闷气。
没想到第二天过晚饭,门外传来一声高呼:“皇上口谕:宣李大人入宫觐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