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1 / 2)

加入书签

半点不体谅老臣的担忧,朱厚照握拳,继续放出豪言:“孤要领兵十万,饮马草原,扫平鞑靼!”

刘健:“……”

刘大夏:“……”

满朝文武:“……”

无论支持刘尚书还是刘大学士,无论文官武将,此时此刻,仰视朱厚照,只想说一句话:殿下,求别闹!

杨瓒由七品升至从五品,勉强有了上朝的资格。听到朱厚照的话,也是半天没回过神来。

左右看看,心情很是微妙。

太子殿下上进,很好。有志向,更好。但志向太过远大,路没走稳就想跑,当真是愁人。

低下头,连撸三遍眼眶,愈发的头疼。

朱厚照虚岁十五,连京城都没出过,想领兵亲征草原,无异天方夜谭,内阁必不会答应。但要按下青葱少年的叛逆,也是件难事。

说轻了没用,说重了更不行。

稍有不慎,先时的努力就要白费。若是朱厚照和朝臣针锋相对,心气不顺,让刘瑾之流钻了空子,历史又将走回老路。

思及此,杨瓒顿觉一个头两个大。

第四十四章 杨侍读发威

朱厚照年少气盛,下定决心,便会一门心思的向前冲,绝不轻易更改。

然而,当此多事之秋,别说亲征关外,便是他想离开宫城,到皇城内溜达一圈,内阁六部也不会答应。

于是,以内阁三位大学士为首,满朝文武对太子殿下展开游说劝导,中心思想只有一个:殿下,外边不安全,风大雨急,万一哪里吹掉块瓦片,砸到了怎么办?为江山社稷,万不要踏出宫城一步!

“百官军民耆老等三上奉笺劝进,请殿下顾臣等仰瞻之切,早登宝位,严奉宗祧,以慰历代先帝在天之灵!”

见朱厚照不听劝,刘健上前一步,使出杀手锏。

三表奉笺,太子殿下早该令谕答允。

奉天殿龙椅不可久旷,登基之事不能再拖,必须在大行皇帝祭日之前敲定。

刘健出马,朱厚照的气势顿时消去一半。

满朝文武,朱厚照统统不惧。唯独对刘健,他是又敬又怕。

刘阁老饱谙世故,压根不和朱厚照在“亲征”的话题上纠缠,直接提出登基大典,社稷宗祧,朱厚照脾气再倔,也只能老实坐回龙椅,话都憋回肚子里。

更关键一点,朱厚照是个孝子。

提起大行皇帝祭日,刘健旨在点明,殿下一意孤行要离开京城,连先皇的祭日都抛在脑后,《孝经》都白读了?

“孤……”

朱厚照到底是初出茅庐,经验尚浅,面对刘阁老的强硬,竟是半句反驳的话都说不出口。

“大行皇帝遗诏,虑皇朝继承,除服之后,殿下应择吉日大婚。”

刘健乘胜追击,朱厚照顿觉喉咙发干。

继位,大婚,哪件都不是小事。

礼部上奏仪注,便要耗费多日。加上钦天监选期,宫中安排,不忙到两个月不算完。

亲征?

想都别想。

留给朱厚照的选择只有一个:乾清宫西角门弘文馆三点一线。

刘阁老一针见血,朱厚照措手不及。

殿上出现短暂的寂静,群臣屏息,只等太子殿下幡然醒悟,认识到之前的鲁莽轻率,再不提亲征之言。

哪想到,朱厚照畏惧刘健,说不过群臣,干脆袖子一甩,半句话不说,直接起身走人。

随侍的张永和刘瑾同时一愣,来不及细看群臣的反应,忙小跑跟上,唯恐太子殿下突发奇想,跑到哪个偏僻宫室躲着生闷气。

一阵凉风刮过,殿中落针可闻。

刘健气得胡须直颤,李东阳神情微沉,谢迁脸上闪过担忧。

满朝文武都被太子殿下的神来之笔惊在当场。

事没议完,怎么就起身走人?

习惯了弘治帝的好脾气,遇到朱厚照,当真是会头疼牙痒,不知如何是好。

“刘相公,这增兵宣府之事?”

宣府军情紧急,不能因为太子殿下闹脾气就丢开不管。

“此事,内阁会做商议。”

勉强压下火气,刘健仍是眉间深锁。

刘大夏欲要再言,李东阳侧身半步,道:“派遣京军确比从太原调卫军妥当。太原大同均为边塞要地,仓促调兵,定会令卫所空虚。贼虏得悉,难言不会趁虚而入,大肆劫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