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1章(2 / 2)
张自忠同意了他的决定。
远东第一集团军遂以第一装甲师为前导,配以一个直升机大队,沿着贝加尔湖向前搜索前进。中国军队加强了侦察力度,瓦图京不敢再在白天调兵遣将,只得将这些动作放到晚上。如此一来,中国军队一路西进,苏军毫无反应,这反而让江铁腰心中泛起了嘀咕,不得不再次放慢行军速度。
南路军的异常情况,让张自忠也产生了警惕(这里承认一个错误,当初在贝加尔湖地区的苏军被写成了西南方面军),不过他的认知却和江铁腰截然相反,考虑的出发点也完全不同。在远东,远东军并不占优势,一旦苏俄人将西南方面军、远东方面军、西北方面军都集结过来,届时,他们除了被动防守,将铁定失去主动进攻的能力。“最新情报显示,苏俄西南方面军、西北方面军还有远东方面军都在向贝加尔湖地区集结。不能再等了,必须抢在苏俄主力部队抵达之前,废掉北方方面军!”他给江铁腰传达了这个精神,然后命令第二集团军和第三集团军同时发起进攻。
一系列变化,都在三天之内完成。三天之后,远东第二集团军首先从乌兰乌德正面强度贝加尔湖,向当面的苏俄军队发起了强攻。而在北线,远东第三集团军在瓦夫斯基的亲自指挥下,以一个装甲师和一个步兵师的混合兵力,向北绕过贝加尔湖,对北贝加尔斯克的苏俄军队发起了猛攻。
中国军队又开辟了两条战线,这个消息一传到瓦图京耳中,他便知道,北方方面军除了立刻投入战斗,已经没有第二个选择。毕竟,就是他愿意为了保存实力而暂避中国军队锋芒,可是贝加尔湖地区却是丢不得的。因为一旦不战而放弃贝加尔湖北岸地区,他个人固然免不了被保卫局押送进莫斯科,中国军队在占领这片区域之后,也有了更大的运动空间,接下来的战事,很可能就会出现失控的情况,苏俄军队将会完全失去主动权,而只能被动的被中国军队牵着鼻子走。没有了贝加尔湖以及贝加尔湖北边山区的阻遏,中国军队想往哪打都不成问题,而苏俄,再也承受不起又一个“闪击战”了。
“立刻致电蓝科夫斯基,让他们立刻做好反击的准备。”先发出这道命令,然后,瓦图京语重心长的对拉普尼夫说道:“拉普尼夫,此战事关贝加尔湖西岸的归属,我将会亲自指挥。在我离开之后,伊尔库茨克就靠你支撑大局了。中国人已经翻出了全部的底牌,而我们,这才刚刚亮剑而已。我相信,虽然敌人的飞机还有战车、大炮都胜于我们,但是,最终获得胜利的必然是伟大的苏俄红军!万一我们不能突破中国人的南线,拉普尼夫,一定要守住伊尔库茨克,坚持到援军的到来!贝加尔湖西岸,绝不容有失!”
“瓦图京,让我率部突击吧,你是我们北方方面军的灵魂——”
“拉普尼夫,不要固执了。我们面对的敌人空前强大,你还不是他们的对手!江铁腰,那可是张自忠麾下排名第一的悍将!”
库尔图克,远东第一集团军的先锋在这里遭到了苏俄军队的顽强阻击。
远东第一集团军的先锋一个机步师从中午十一点钟开始发起攻势,至下午三点钟左右,除了突破了苏俄守军的第一道防线,再无寸进,江铁腰不耐烦了,挑选一个步兵团和一个战车团,让他们从南边迂回,想要侧击库尔图克守军的后腰。
库尔图克,此时在这里坐镇指挥的正是苏俄第七集团军的参谋长蓝科夫斯基。第一四一师的全军覆灭和尼佩奇的吞弹自尽,对第七集团军的士气还是造成了相当恶劣的影响。按照瓦图京的命令,蓝科夫斯基此时应该组织反击才对。然而,考虑到部队的实际情况,蓝科夫斯基却认为,他们能够守住库尔图克就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在给瓦图京的回电中,蓝科夫斯基让手下通讯参谋如此写道:非职部推诿,实受第一四一师全师覆灭的影响,部队士气低迷,卑职认为,如果没有援军,第七集团军守住库尔图克都将十分困难,实无力发起反击。
苏俄军队中,下级指挥官驳斥上级指挥官的情况并不多见,当然,瓦图京也知道,就第七集团军现在的情况,他也不能在这件事上较劲。“体面的投降”事件的发生,给瓦图京还是造成了相当大的困扰,让他不得不在心中始终提着这样一个醒,即不能对前线部队逼迫过甚,以防止他们有样学样,学习第一四一师再来个体面的投降。没奈何,他只得降低对第七集团军的要求,让他们坚持抵抗就行,同时,不得不调整作战方案,从原来用于包抄远东第一集团军的三个坦克师中挑选一个出来,让他们支援库尔图克。
“蓝科夫斯基,援军已经派出,我不管你用什么办法,都必须坚持到晚上十二点!重申一点,这是最后的命令!”
天上都是中国人的侦察机,苏俄坦克部队想要骗过中国人从侧翼进入战场,就只能借助于夜色。这却又带来一个问题,即贝加尔湖西岸战场和北贝加尔斯克战场,这两个战场都不容有失。否则的话,即使北方方面军能够在南线获得突破,可是中路和北路一旦被中国军队突破,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北方方面军将依旧难逃覆辙的命运。
第3138章 踌躇
远东战事正炽,苏俄决策中心——格里姆林宫,斯大林握着他那只从不离身的烟斗,正焦灼的踱着步。借全世界新掀起的反华热潮收复远东,这是既定策略,是势在必行的。然而,成为反华领头羊,吸引中国绝大多数火力,这肯定不在斯大林的考虑范围内。换在以前,中国只是一个积弱大国的时候,斯大林倒不介意如此,甚至,他会做得更加出挑,以谋求最大的利益。但是现在,且别说中国早已经借第二次世界大战崛起,成为当今数一数二的军事大国,苏俄首当其冲肯定难免碰得头破血流。他很清楚的是,因为体制问题,之前的反法西斯同盟也好,现在的反华联盟也罢,苏俄是不可能收获来自西方的真正友谊的。也就是说,在解决掉中国这个共同敌人之后,他们还是会反目,甚至在世界范围内大打出手。如此一来,如果因为反华问题令苏俄军力和国力损耗太大,那么,即使苏俄能成为战胜中国的既得利益者,但是之后能否保住这些利益,这也是很值得商榷的问题。
为了让美国人觉得对得起他们提供的援助,苏俄不得不陈兵远东,但这绝不意味着苏俄就会立刻和中国开战,而且一开打就是国战级别的。
“贝尔加湖流血事件”的发生,开始,并没有令斯大林产生太多的联想或者感慨。大清洗时期,几百万上千万例的流血事件他都不放在心上,何况是不到一千个平民的生死。然而,他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是,苏俄方面已经摆足了暧昧姿态,但是中国方面居然在这件事上纠缠不休,甚至真的以此为借口主动挑衅!他们怎么能够?他们怎么敢?中国人真的以为北极熊已经没落了吗?
即使在获悉中国远东军主动发起进攻之后,斯大林也没有太放在心上。政治保卫局的特工一直在收集有关中国方面的情报,通过分析这些情报资料,他得出的判断是,至少在当下,中国人是不敢擅起边衅的。中国人之所以这么做,应该是出自政治目的,是欧阳云的联合政府的统治需要——“最多也就是做做样子”。斯大林作出这样的判断,并不是毫无根据的。中国在南美、在东南亚在日本本土都保持着相当的军力,以他的了解,以中国薄弱的国情基础,想要维系这个局面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这种情况下,中国人自然是希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谓的“主动进攻”,只可能是做做样子,好给国内的民众一个交代。毕竟,联合政府是过渡政府,欧阳云也是战时首脑,需要民众的支持。
在统帅部的军事会议上,在政治局的政治会议上,斯大林都层阐述过这样的观点,而正因为他之前做了这么多事说了这么多话,所以当相关战报送到他面前,特别是其中出现“第一四一师全军覆灭”这样的敏感语句时,就好像大庭广众之下被人正反甩了两节“噼里啪啦”作响的耳光,涵养本就不高的斯大林,立刻暴怒了。
“中国人疯了?他们有没有考虑过这样做的后果?中国人是想和我们进行决战吗?”在昨天的政治局会议上,斯大林如此咆哮道。然后,他立刻下达命令,调朱可夫赶赴远东并组建前线统一作战指挥部,以捍卫苏俄的领土完整和苏俄红军的荣誉。
朱可夫乘坐飞机前往远东,经过一个晚上的认真思考,斯大林还是认为当前并不是与中国全面开战的最佳时机,正考虑着是不是致电朱可夫,让他采取比较稳妥的战术,远东前线又有战报传来,看到其中“中国人大举进攻”的词句,他脑子中“嗡嗡嗡”作响,首先产生的念头是:为了几百个平民,中国政府真的准备和苏俄死磕到底吗?
斯大林会有这样的念头,当然不是怕了中国军队,而是担心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归根结底,苏俄和英美从来就不是一条船上的人,所以即使有共同的利益需要维护,该保持警惕的时候还是要保持警惕。
在斯大林烦躁的踱着步的时候,政治保卫局局长贝利亚静静的站在一旁,低着脑袋一副聆听训诫的样子。贝加尔湖流血事件,随着中国远东军悍然向苏俄北方方面军发起进攻,其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如果说在此之前,这算得上是政治保卫局的一次成功的外事行动的话,现在则成了一起事故。贝利亚的政治嗅觉相当灵敏,当他从远东分局的报告中获悉第一四一师的结局之后,他便意识到自己可能惹上麻烦了。贝利亚很聪明,知道主动认错和被事后追责是不同,所以,在算准了斯大林接到相关战报的时间后,掐着点,他主动上门向斯大林承认错误。如他所料,斯大林毫不客气的奉送了一堆类似“愚蠢!混蛋”之类的形容词给他,但是也就仅此而已。
斯大林在反华联盟和对华作战以及远东问题上的立场,贝利亚一清二楚。知道斯大林心中还没拿定最后的主意,而因为不知道这次战事最终结果如何,所以他聪明的选择了缄默。
“贝利亚,以你对欧阳云的了解,他会真的借流血事件对我大举用兵吗?”斯大林忽然站住了,盯着贝利亚问道。
“总书记同志,欧阳云这个人是标准的军人,十分在乎自己的名誉。这样的一个人执掌政府,其政府风格,多少会受到他的影响。当然,纵观欧阳云的过往,他并不是一个不顾大局的人。所以我认为,不等中国人亮出全部底牌,我们将无法断定中国人想做什么!”
贝利亚这话等于没说,不过,斯大林似乎也并不是真想从他口中获得什么。闻言他再次踱起步子,稍后站定说道:“现在并不是对华开战的最佳时机,不过,如果中国人真的不知进退,我也不在乎给他们一个惨痛的教训!嗯,那就走一步看一步吧,如反正,远东我们迟早要收回。”
第3139章 变故
斯大林话是这么说,但鉴于他并没有调动更多的军队进入远东,所以他真实的用心其实并不难猜,即:他不在乎和中国片面开战,但是绝非在这个时候。或许在他心中,并不认为中国在远东的军事行动足以动摇苏俄的根本利益。同时他觉得,当前国际形势下如果与中国全面开战,等若是帮助英美日火中取栗。
斯大林的复杂心情,库尔图克的蓝科夫斯基是无法体会的。因为兵力和装备上的差距都太大,最主要是缺少重火力支持,所以,开战不过五个小时,第七集团军就丢失了所有的外围防线,不得不将兵力收缩进库尔图克,只能靠巷战来迟滞中国军队的攻势。
库尔图克,这座苏俄远东小镇,人口本来就不多,而在中国收复远东之后,人口情况又有了新的变化。会发生这种变化,自然和联合政府的少数民族政策有关。联合政府的少数民族政策,简单点来说无外乎就是“听话的孩子有糖吃”,而且“越听话的孩子得到的糖果越多”。即,只要能够服从政府指挥,那么政府就不在意加大援助和投入,甚至,能够在教育、卫生以及民生许多事情上给予相当的照顾。
赖于中南半岛的稳定以及早早的就通过“周边影响力”将中南半岛变成了“中国粮仓”,所以联合政府现在最不缺的就是粮食。这也是联合政府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稳定光复区民心的根本原因。中南半岛的水稻一年三熟,中南半岛的人口就那么多,联合政府丧心病狂的让中南半岛国家全部大力种植水稻。结果就是,中南半岛的米价一跌再跌,乃至于最后不得不依赖于中国的收购,如此才能保证半岛的稳定。这当然是一种恶性循环,好在,“联合政府”或者“中国人”是有良心的(中南半岛的一些民主人士语),并不因此过分压低粮价。也就使得中南半岛国家的国力在全体农业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进,乃至于在河内、金边、曼谷等比较著名的城市,当地的人们也能够用得起来自中国的电器,甚至能够看到中国的电视。
言归正传,战争时期,粮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正因为掌握了这一软实力武器,所以,联合政府才能够迅速的稳定河南大饥荒灾情,不仅如此,还能够支持越来越多的军队跨出国门作战。同样的原因,在远东地区,因为能够向少数民族源源不断的提供价格低廉的粮食,联合政府“简在人心”,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的认可。
无需整日为粮食担忧,远东人就能够心无旁骛的从事其它生产以及建设,自然而然的,民生情况便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越来越好。自然,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苏俄人前往中国远东地区就食。
远东作为苏俄政府一惯的政治犯流放地,在斯大林动了收复的心思之前,在苏俄中央那里真没有什么地位。相对应的,远东的苏俄人对国家的认同感也较其它地方为低,甚至在一些比较偏僻的地方,还存在着白俄这样的所谓“余孽”。中央关注度比较低的结果,便是等政治保卫局的特工发现不对头的时候,一些地方的人口已经削减一半有余,甚至有的村镇全体迁出成了死地。
库尔图哈的情况算是好的,但是现在镇上人口加起来还不足一百人。原来那个时空,苏俄之所以能够取得对德战争的最后胜利,毫无疑问,“老百姓”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正是因为有“老百姓”们的骚扰和掩护,苏俄红军才能够屡败屡战,并取得最终的胜利。而现在,至少在远东,这种情况却绝对不会出现了。
缺少民众的支持,苏俄红军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亲力亲为,这不仅让他们的备战显得格外的吃力,同时还对士气产生了微妙的影响。这种微妙,在内加尔斯克开打的时候还不是很明显,而在库尔图哈,对于蓝科夫斯基及他的手下而言,可就比较严重了。
库尔图哈的镇长,不知道是死了还是跑了,反正,蓝科夫斯基派人找当地负责人的时候,所到之处连个人名都没能问出来。失去当地干部的帮助,他们再想借助当地的民居作战,就不那么顺畅了。
开始的时候,红军战士们还能保持友好的态度,谦和的喊出“同志,开开门,我们是红军,中国人打过来了,我们要借你家的房子御敌”这样的话,而等他们接二连三的迟到闭门羹,终于有人忍不住了——翻墙越院,那还是比较客气的;性子暴躁一点的,直接就用枪托砸门了。
“参谋长同志,当地人不配合啊,怎么办?”情况反应到蓝科夫斯基那里。蓝科夫斯基显然业没料到会发生这种情况,他还不知道他们是被政治保卫局的人害了,糟了池鱼之殃,故,刚开始还让人去通知随军的政治保卫局的人,想让他们去做工作。而等政治保卫局的人甘冒大不韪直接抓捕了当地两个据不配合的“老乡”,他意识到情况的不对,却已经来不及了。
作为游击队出身的江铁腰,他并不怕苏俄人和他们打巷战,所以,当第七集团军退入库尔图克之后,他毫不犹豫的就下令追击。中国军队撵着第七集团军的屁股追入库尔图克,战斗立刻在库尔图克镇东位置打响。
镇东位置枪炮声密集的炸响,蓝科夫斯基知道此时不容拖延,遂下令强行征用当地民居。他却忘了,远东地区民风彪悍,且一般人家中都有猎枪或者铁叉什么的防身之物。于是,他不下令强行征用还罢。一旦下达这条命令,解除了套在苏俄红军士兵脖子上的枷锁,登时就引发了当地居民的强烈反抗。
“不对头啊,镇子里面怎么打起来了?我们有人突进去了?”站在几辆山魈坦克的后面,听见镇子里传出枪声,江铁腰不明白发生了什么,问左右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