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 刘备入蜀(1 / 2)

加入书签

张辽伤重身死,不治而亡,合肥城被围数日。

可是这一切,关平都无从知晓。

武周乐进对于张辽病逝的消息封锁的很是严密。

直到关平率军割了稻子,接到诸葛军师的来信,说庐江郡的人口已经顺利到手了。

最重要的是益州来人,法正、孟达,以及肥宅简雍回来了。

江东第二次攻打合肥战事失败,在曹孙双方的互有较大损伤,关平全身而退当中结束了。

现在站在战船上迎着江风回想这一切,关平总觉得自己是拱火的那个内奸,让忠臣跟反贼大杀特杀。

益州来人这件事,这不得不让三兄弟社团全都兴奋起来了。

对于刘备而言,夺取益州,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就如同先前谋夺荆州一样,都是不知道怎么办。

即使诸葛亮在隆中对策当中,早早规划了,建议自家主公以荆州为基业,西向夺取益州。

实现跨有荆益,但实操起来难度大,不是一星半点。

如今往北、东发展的可能性机会没有,往西入蜀是唯一的出路。

可是益州地势凶险,人们常说蜀道艰难,实际上主要是蜀中与外界的交通条件很差。

而在蜀中腹地的成都平原、交通条件都比较好,利用长江以及支流建立起来的江河水运。

蜀中与外部沟通,主要是通过东方和北方两个方向。

东面是水路,行江道,从鱼腹县出,进入荆州。

北面为陆路,行栈道,入汉中。

还有一条小路阴平道可以通陇上,经过龙安、江油至绵阳,可到成都之北。

只是阴平道极为险峻,平时唯有樵猎可通,不算路。

从荆州入蜀,只能沿着长江逆流而上,但这种可能性实施起来,风险性太大。

而且从长江中下游攻上游的战例几乎不存在。

对刘备而言,若是挥师西向,进无必胜之势,退为孙权所趁。

故而赤壁之战后,刘备一直未曾有攻蜀的动作。

但有心人天不负,上天给了他机会。

曹操南下荆州,刘琮投降,他又赢得了赤壁之战,然后赢得了荆州。

现在曹操要统一关中,偏偏要提出打汉中的口号,然后刘璋害怕了。

在张松的建议下,要请外援,机会就顺顺当当的摆在了刘备眼前。

在这般情况下,东州人伸出的手,对刘备而言简直就是意外之喜。

就看刘备如何抓住机会握住对方伸出的手,达成合作。

对于法正孟达,刘备表示了热烈欢迎,并且在公安府衙内举行了酒宴。

法正第一次来的时候,便认刘备为主,此次更是带着任务来的。

他先是正式向刘备发出了益州牧刘璋的邀请,私下却开始献策撑此机会夺取益州。

“主公,以你的英才,利用刘璋的懦弱,以及益州官员张松等人在内响应,

然后依托益州富庶、天府险阻,成就大业,易如反掌。”

法正说完之后,便目光灼灼的看向刘备。

倒是庞统当即开口说道:“主公,从三分天下出发,应该把割据重点,

从饱受战乱破坏的荆州,转移到条件优越的益州去。”

“嗯?”刘备看向庞统。

庞统捏着胡须道:“主公,荆州残破破败,人才已尽,

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鼎足三分的计谋,难以得志。

如今益州国富民强,人口百万,土地肥沃,财货珍宝无需求于外境,可权借它成就大业。”

如今庞统在刘备心中的亲信倚重,仅次于诸葛亮,稍微的超过了徐庶。

毕竟庞统凤雏之名真的不是虚假的,是真有本事之人,这种人就活该受到重用。

刘备原来的企图,是想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利用益州“智能之士思得明君”的愿望,肆机进行渗透。

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争取巴蜀集团,然后在争夺益州。

刘备此时的心中,担心采用法正这个欺诈的策略,会损害自己的政治形象,妨碍以前争取益州大姓所做出的暗中努力。

以他占据荆州的经验,必须要跟本地的世家大族搞好关系,方能为自己所用,加以控制和驱使。

这同样也是他后来总结失去徐州的经验。

关平坐在一旁,瞥了一眼诸葛亮,同样没言语。

他们两个人都知道,刘备内心是想要的,只是现在在做心里建设罢了。

刘备叹了口气道:“现在人们皆是认为我同曹操水火不容,曹操用急,我用宽。

曹操用暴,我用仁;

曹操用谲诈,我用忠厚;

每事都同曹操相反,大事才可以成功。

今天由于小事失信于天下,是我所不取的。”

厅内听到自家扛把子说这番话,张三爷差点都嚷嚷出来了。

上赶着还不要,犹如在徐州的时候一样,有什么意思,明明想要!

关二爷摸着长髯,更是不言语,他尊重大哥的选择。

诸葛亮摇着羽扇,仿佛在放空。

关平掏掏耳朵,对这般结果并不意外。

毕竟经营了半辈子的名声,用来换入主益州的机会。

值不值?

这杆秤,还是得刘备自己扒拉。

庞统见众人皆是沉默了,遂站起身来拱手道:

“主公,在当今乱世,天下不是一种方法,就能够平定的。

兼弱攻昧,是五霸事业!

用非正当的手段夺取,用正当的手段防守,用义来回报刘璋,事成之后,拿大的封地封他。

在“信”方面又能有什么亏欠呢?”

法正也是站起身来,拱手道:

“益州乃天府之国,山川险固,物产丰富,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实所生,无谷而饱;

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名材竹斡,器械之饶,不可胜用;又有鱼盐铜铁之利,浮水转漕之便。

主公,今日不取益州,终究会有别人来取益州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