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三章 年初(1 / 2)
一场春旱席卷了大明朝的北部,崇祯十六年的春天,这个国家的情况正在趋于好转的时候,再次遭到这样沉重的打击。已经基本熄灭的中原民乱,再次有所抬头。
黄昏前,一支马队出现在永定门外,初春寒风依旧,马背上的骑士们裹的严严实实,护着一辆马车往城门口来。
洪承畴真是要感激陈燮,不然这一路他能累趴下。出了四川,进入湖广,顺着汉水到了襄阳,转道北上之后,一切都跟以前不一样了。官道重新修缮过,笔直宽敞,坦荡如砥。在襄阳坐了上了带减震的四轮马车,比起之前的两轮车,舒服的太多了。
登州营在河南以工代赈,百万饥民有地方挣一口饭吃,大大的缓解了河南的危局。这一路走来,洪承畴感触颇深。对于陈燮,洪承畴的心态很复杂,一方面恨之入骨,另一方面又不得的敬佩他的才能,还有一方面则是深深的畏惧。
从襄阳到京师的官道,出了河南境内之后,道路的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明显北直隶的官道质量不如河南境内的,虽说北直隶也在学习河南以工代赈,但是相比之下,北直隶的官员做事情,根本就没法跟登州营主持的攻城比质量。
年前,孙传庭自陕西到四川,接替了洪承畴的位置。做出这个调整的原因,就是因为孙传庭在陕西干的不错,基本上民变已经平息了。朱由检对内阁的能力不满,一再做出调整。先后启用卢象升和杨廷麟之后,又调洪承畴回京。大明的阁臣选拔,据说要做出一个调整。具体内容上了邸报,自十六年起,阁臣不再必须是翰林,但必须是从县一级做起,有各级官府任职的经历。这个条件是先决条件,只有具备这样的经历,才能被吏部视为合格人选,提交到廷推的大名单上。廷推的规则,也做了一些调整,不再像过去那样局限,而是采取一个扩大范围的规则。各省督抚三司一级的官员,在京的所有七品(含七品)以上的官员,人人都有一票。更让文官们精神鼓舞的是这一条,一旦廷推程序完整,没有发现作弊的现象,推举出来的阁臣,根据各自的票数来决定座次。作为皇帝,在这个选举过程中,不得干预选举,更不得否定合法程序诞生的内阁成员。也就是说,今后这个阁臣的产生,由大臣们投票决定。
洪承畴一路上把这期邸报都翻烂了,反复琢磨,怎么也没弄明白,朱由检这个皇帝怎么会制定出这样的规则。按说朱由检是个控制欲很强的皇帝,在如此重大的问题上,怎么会如此妥协?也没听说之前文臣和皇帝之前的斗争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啊。当今换阁臣的速度,整个大明朝也没哪个皇帝比的了啊。
眼下的内阁首辅是周延儒,次辅为吏部尚书陈演,接下来是户部尚书杨廷麟兵部尚书卢象升,加上一个洪承畴为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这么一个班子,按照新的廷推规则,任期为五年,到期的前一年举行廷推。如果在职期间,没有出现重大的错误,原则上就能在内阁的位置上呆上五年。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则出台,这一点洪承畴怎么都想不通。这不是朱由检的风格。
马车穿过城门口的时候,很意外的被拦了下来。马车内的洪承畴多少有点吃惊,这在以前是很少见的事情。守城门的兵,在他看来跟条狗没太大的区别。心里不悦的洪承畴从软软的座椅坐直,伸手在车厢内的火炉上烘手,对面的爱妾是他在四川新纳的名妓,才高貌美,身段妖娆,裹了个三寸金莲。爱妾小心的给他端来热茶,送到嘴边,又给炭炉加了木炭。
嘟嘟嘟的敲门声打断了洪承畴舒服的享受,示意小妾去开车门,外头的家将道:“老爷,城门的规矩改了,现在进京的官员,都得本人亲自出面,登记在册。”洪承畴听着嘴巴张老大,好一阵才从车门内探头道:“本官便是洪承畴,奉陛下旨意回京述职。”
一名军官立刻上前,磕头之后才道:“请大老爷勿要怪罪,这是上面的要求,小的只是照章办事。大老爷也不必下车,就在车上填写一下,小的好回去交差。”
洪承畴这才压下怒气,重重的哼了一声,拿过登记本才发现,居然是一个表格册子。再仔细一看吧,发现下面一行有一个备注,济南联合印刷厂出品。又是这个陈思华,新花样一个接一个。拿起笔墨,刷刷刷的登记完毕,丢出来拉上门。在守门士兵的点头哈腰之中,车队穿过城门,奔着内城而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