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1 / 2)
余柏林挽了个剑花:“求饶我就放过你。”
“大哥我错了。”余柏林低估了封蔚的脸皮。
余柏林:“……”好挫败的感觉。
大宝走的时候满脸不舍,和小宝一样,又开始抱大腿,蹭啊蹭。
“别蹭了,我再带你们来。”封蔚看不下去,一只手拎一只小豆丁,“不过下次就要乖乖的自己玩,柏林还要考科举,要认真读书。”
“我一定乖乖的。”大宝连忙保证。
“乖!”小宝还要往余柏林身上扑,被封蔚一把塞进怀里。
“我先把他们带回去,今晚留宫里,不回来了。”封蔚经常在宫里留宿,跟他哥一起睡。
虽然不合规矩,但朝臣不能说。他们怎么会知道封蔚睡哪?窥伺宫闱是大罪。
“嗯。”余柏林送走封蔚,然后摇摇头。什么叫做不回来了,说得好像这里是他家似的。王府在墙那边啊,这个二货。
第十七章
余柏林拜师之后,科举路上一些弯弯道道就有人教导了。
之前陈磊不是不知道,只是自己尚未通透,不敢误人子弟。
余柏林经张岳提醒后才明白,古代读书人考试和现代的高考不一样。现代考生平日籍籍无名,考试放榜之后一鸣惊人很常见。
他们采用的是统一的试卷,甭说这考试形式评价如何,至少有标准答案,谁对谁错一目了然。
科举则不然。科举考文章诗词,主观性非常强。遇到一个赏识的考官可能金榜题名,遇到一个不欣赏的考官,就只能名落孙山。
历史上解元在会试时屡试不中之人比比皆是,历史书中名垂千古的大才子科举坎坷更是常见至极。
为什么在并无作弊的情况下,世家子仍旧比贫民中试几率高?除了家庭教育、师资力量和周围环境熏陶之外,还有一点,在考试之前,考生家中对每一位考官习性了如指掌。就算不逢迎,好歹别触雷。
除此之外,考官水准不一定都非常高,不一定欣赏你的文章。这时候,考生名气就十分重要。
前朝有一大学者才华横溢,苦于无人赏识,连番落第,后以百万买琴,于权贵面前当众砸掉,并将自己诗文遍发众人,以此扬名,一举中了进士。
自己老师也是如此,科举之前老师出版的诗集已经传遍京城,人人交口称赞。
余柏林叹息。无论哪种扬名,没有一定家底支撑,都是不可能的。
他已经在皇帝面前挂了名,殿试只要不出丑,想来问题不大。
但殿试之前还有乡试、会试两只拦路虎。
张岳倒不是很担心。他自己虽然是一举中第,但余柏林年纪尚轻,磨砺几年也正常。但若弟子能和自己一样一举中第,甚至高中状元,自然最好,多有面子。
这时候张岳也不说什么功利不功利了,把余柏林的诗词画作往自己墙上一挂,每当别人夸赞的时候,就假装谦虚道,这是我徒弟写的/画的,一般一般,没给我丢脸。
不久之后,张岳收了弟子,那弟子年仅十四五,就已经考得秀才,还是小三元的事传遍了京城。
余柏林很快变成了神童代表之一,引起许多人的好奇。
出名之后,张岳就让余柏林出去溜溜,从写过的诗词文章中挑些优秀的,去参加诗会文会。
他小儿子张瑚插嘴:“爹把柏林带出去会友不就成了,哪那么麻烦?”
张岳双目一瞪:“这么功利,我还要不要脸了!”
张瑚耿直道:“你把柏林的字画挂出来的时候怎么不说功利?”
张岳气得抄起一根扫帚,追着他儿子打。
余柏林有点担心,转头问道:“师娘,要劝架吗?”
季媛笑盈盈道:“很快就结束了,别担心。”
不一会儿,张岳就气喘吁吁扶着腰站不直了,张瑚在一旁杵着,不怕死的继续撩拨:“爹,你哪次追得上?别白费力气了。”
张岳冷笑:“站着不准动!”
张瑚叹口气,站在那里让张岳抽了两下,心想,不痛不痒,抽了白抽。
余柏林忍不住为老师心疼。张瑚平时挺孝顺的,有好吃的好玩的都会给老师师娘带一份。就是嘴上特别贱,总是惹老师生气。
或许这是他们父子两特殊的相处方式吧。
张岳要面子,不乐意明着帮余柏林铺路——虽然已经铺过一次,指点一二可以去的地方还是可以的。
张岳作为内阁学士,又曾经主持过科举,学生无数,弟子愿服其劳,乐意带着余柏林出游的不少。不过张岳想了想,还是不放心,便让张瑚带着余柏林去。
“婉淑公主设宴,广邀京中学子赏牡丹。因限制只能拥有举人秀才功名且有请帖者才能进入,宴会中学子要么有才学,要么有背景,可以一去。”张岳道,“我让瑚小子护着你,别的人不敢轻你。只是婉淑公主借的德王爷的园子,恐德王爷也会前去。”
德王爷?余柏林眼皮子跳了跳。京中有几个德王爷?
张岳见余柏林表情,以为余柏林不知道德王爷是谁:“德王爷是当今圣上胞弟,圣上登基之后第一道加封圣旨就是给他,圣眷隆厚。如今德王爷领宫中护卫,深得圣上信任。听闻德王爷不喜文人的繁文缛节。”
张岳见余柏林很是惊讶,又道:“不过你也不用担心,德王爷性子冷漠,但并不跋扈,只要你不上赶着去得罪他,他也不会为难你。就怕宴会中有人不识相。你跟着瑚小子,别卷进去就好。”
余柏林疑惑点头:“是。”
怎么回事?不是封蔚把他介绍给老师的吗?怎么老师一副并不知情的样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