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章(2 / 2)

加入书签

这是第二代三管式全金属式机枪,具体数据以后再介绍。

那支挂着清的旗帜的船队,是鞑虏强盗集团公开派出的,是一支大型的谈判队伍。

谈判带头大哥是陈名夏大学士。

陈名夏,江苏漂阳人,少时以文名著称,为复社名士。

崇祯十六年,也就是1643的会试中,名列四百名进士之首,殿试取中第三名,明末任翰林院编修,兼户、兵二科给事中。

甲申之变前夕,陈名夏曾面见崇祯皇帝,建议召集山东义勇救援京师。

李自成大顺军攻进北京之日,陈名夏上吊自杀,但被家人解下救活。

李自成手下官员牛金星下令征明朝官员入官后,陈名夏躲了起来,不久被人检举,终被大顺军抓获。

负责审问陈名夏的是一位姓王的山西秀才,刚好与陈名夏相识,因而力劝陈名夏加入大顺政权。

陈名夏逃跑不成后,终于还是投降了李自成。

不久后,他又找机会逃往南方家乡。

由于当时的南明朝廷正在缉捕曾经投降李自成的明朝官员,陈名夏又被迫再次逃亡,几经辗转后,陈名夏最终到了河北大名,在此地遇见同年成克巩。

成克巩当时刚接受了鞑虏强盗集团的征召,便将陈名夏向鞑虏强盗集团推荐陈名夏。

1646年正月,陈名夏出仕清廷,从此平步青云。

其人所推南人甚众,取忌于北,从步入仕途之初就不可避免地卷入了激烈的党争。

前文说过,此时正是鞑虏强盗集团内部中,原先大明南北知识分子斗争的厉害时期。

以前陈名夏大学士还有洪承畴大学士这个助力,一时间南方派系风头无两啊。当时陈名夏还勾结部分鞑虏贵族,专门打压北方派!

比如冯栓、刘正宗等北方派系大臣自然没有好日子过,尤其是冯栓,基本上是在南方大臣的弹劾中度日,要不然他的朋友孙之獬也不能因为小小的一件事情,而被弹劾了,罢官回家,身死在山东。

说实话,鞑虏强盗集团喜欢这些文人的内斗,真的。

鞑虏强盗集团的内斗可不是他们这些文人的水平,全家死算什么?!兄弟情又算什么?!

所以看他们的内斗,鞑虏强盗集团的人拄着刀把子都直乐。

但是过分了可不行啊!

那时候,北方派系的人都不行了,跳海、上吊的人开始出现了。

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笑咪咪地看着他们表演,在他权衡利弊后,公开支持了冯栓的北方派,说了几句话,点了几个赞,让他们活了过来,看到了希望。

希望本来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只要主子你吱一声,别光看眼不说话,我等就有希望了。

当然,摄政王多尔衮却也未贬斥南方籍大臣,表面上对南北两方的争斗采取了不偏不倚的态度。

终于熬到了1654年,这时北方派别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刘正宗突然发难,开始弹劾南方派系首脑人物陈名夏大学士,起源便是一套明朝的衣冠。

鞑虏强盗集团顺治伪皇帝喜欢大明式服装,经常在宫中穿戴明朝皇冠、皇袍,并对镜沾沾自喜,认为比鞑虏服装强多了。

1654年的二月,鞑虏强盗集团顺治伪皇帝一时兴起,直接把明朝朝服公然从内廷拿到内院,向群臣展示和炫耀,说,你们看看,此衣物多好看啊。

鞑虏强盗集团顺治伪皇帝当时的表情是非常真诚的,所有大臣都蒙圈了——但是主子不任性,谁任性?

别人要是敢这样做——全家死算不算轻的??

这时有大臣为了迎合皇帝,连声说好,鞑虏强盗集团顺治伪皇帝当时也是一脸笑容,看上去很是满意。

陈名夏大学士感到机会来了,一时感慨,对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宁完我,以前经常在一起饮酒作乐的老朋友说:“只须留头发、复衣冠,天下即太平矣!”

陈名夏大学士的意思是,都得了天下了,何必在头发衣冠上做文章呢?你看白白激起这样多的反抗,主子啊,不值当了。

陈名夏大学士确实是好心,也是为主子着想。

但是,鞑虏强盗集团的人敢嘲笑他们不得不倚重的前明官员的原因中,有一条就是,他们一直弄不明白什么是朋友,什么是敌人,这是要由主子来定的,你想乱来是不行的!

文死谏,武死战那种大明的一套,你赶紧收起来吧!

你是谏还是妄议,还是别有用心,这都要有主子来定夺!

你想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

你瞎了狗眼——这里没有道德,只有生存——

主子其实最讨厌手下人中是有朋友的。

特别是刚刚清除了大反派多尔衮的势力后,谁在多尔衮时代过上好日子的人,都要倒霉!

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宁完我参加鞑虏强盗集团的时间可比他早多了,他马上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告密,马上告密!

主子如果需要,一个下女告一个将军对鞑虏强盗集团心怀怨念,主子也一定会相信的。

他立即勾结与陈名夏积怨已深的刘正宗同时发难,参劾陈名夏“结党怀奸,情事巨测”,主要罪状有“倡复冠服,涂改诏旨,结党行私,循情纳贿,纵子肆虐”等等,其中最核心的是陈名夏把“留头发,复衣冠”作为“第一要紧事”,声言是“天下太平”的关键,是以宽衣博带为名,行变清朝为明朝,“计弱我国”之实!

如此一来,陈名夏就有反清复明的重大嫌疑,还可能勾结敌对势力!

鞑虏强盗集团顺治伪皇帝马上顺势十分重视,命令内三院、九卿、科道、詹事等官在午门外会同对陈名夏逐条审问,从重定罪。

陈名夏在受审中据理反驳,刑部右给事中刘余漠、御史陈秉彝在旁为之竭力辩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