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出战(2 / 2)

加入书签

于化龙慨叹道:“可笑末将征战半生,竟是今日才有幸见得此图!大帅之才,末将衷心拜服!”

“世间高才杰智之士何其多矣!”杨致唏嘘道:“地图我素来看重,但重视到这等地步,说起来还是拜张博虎所赐。当年他曾为我绘制过一张海图,与今日诸位所见地图仅是形制不同,精准程度却是相差不远。不得不令人佩服的是,他仅凭一人之力、依据惊人的记忆而绘!”

杨致既是主动提到了张博虎,沈重与于化龙就势禀报了连日遣派斥候出城探查之事。

于化龙面带忧色的道:“大帅,襄阳边军实在不能再败了,恳请大帅勿怪末将啰嗦。文焕章虽是南楚名将,毕竟与我军打了数十年交道,他手底下那些招数,我等多已领教。那张博虎却是新近才蹿起,我等此前从未知闻。大帅方才也说了,此人高才杰智,多有奇谋,惯使诡计。末将斗胆再度提醒大帅,万万不可大意!”

杨致颇不以为然:“我从来不曾小看过张博虎,但也从来不会低估自己。兵凶战危。将军认为我是会拿数万将士的性命开玩笑的人么?飞扬,还是由你来说。”

杨致与卫飞扬名为兄弟。实为师徒,已是确认无疑。沈重与杨致是郎舅姻亲。在兵部无所事事苦熬的几年间,连面都没见过几次,说的话加起来恐怕不会超过十句,心头不禁涌上一股难言的酸涩。

卫飞扬侃侃而言道:“大帅统军,各方各面都得到了皇上的全力支持,大夏朝堂亦无人胆敢掣肘。楚帝安于现状,并无进取之心,张博虎也未直接掌兵,除了谋划参赞军机之外。还须在军方巨头文焕章与权相谭重元之间苦心周旋。此为我方优势之一。”

“前番随州之战,文焕章之所以采纳张博虎之计,实际上是因为夏楚罢战数年,南楚压力日减,军方不堪忍受谭重元的打压排挤,不得已才放手赌上一把。随州两战皆胜,军方势力重又抬头,谭重元岂能放心?又怎会顺顺当当的任由文焕章趁胜攻取襄阳?依张博虎之智,不会看不到这一节当中的玄妙。楚军摆出攻取襄阳的姿态。不过是以进为退、虚张声势尔!张博虎必会极力劝说文焕章将重点放在防守随州,此前根本无意、也无心与我军死战。此为我方优势之二。”

“张博虎与大帅彼此知根知底,若说斗狠斗勇,无论从朝堂大势、粮饷支应、军械与兵力补充等方面两相比较。就凭硬碰硬的拼消耗,都能将楚军拖垮。若说耍诈用计,大帅比张博虎只会犹有过之而无不及。诸位以为张博虎对大帅就不心存忌惮么?”

“大帅曾经教授末将。不管对手是谁,都须着眼全局。明辨敌我优势,扬长避短。对付张博虎这等人。说易不易,说难也不难。换位思考,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或反其道而行之。大帅布局分成三个重要节点,分别是大帅、末将与叶闯,各领重兵,他张博虎本事再大,焉能兼顾?以上乃是末将愚见,还请大帅指点!”

杨致满意的点了点头:“甚好。把话说白了,就是两场必胜之仗。于将军,沈将军,二位这些时日辛苦了。每战谨小慎微,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也是二位的长处,还望继续保持、予以发扬!”

于化龙、卫飞扬、陈准告退之后,沈重神情复杂的滞留未走。

杨致知道这位舅兄心里在想什么,也知道他脸皮薄,拍了拍他的肩膀,直言不讳的道:“早年我就提醒过岳父,你不是玩政治的那块料。当年你被先帝削夺兵权、黜至兵部赋闲,你背景简单、性情耿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换句话说,太子倒台之后你没有势力依托,脑子里也没有什么不该有的想法,就算给你个机会,你都没本事掀起太大的风浪。所以你们父子才能性命无忧,安然无恙的活到现在。”

“卫氏父子的情形与处境,远不及你。先帝虽与卫肃誓言永不相负,但并不妨碍、也没保证他们会遭遇暴病而亡或是死于别的意外。道理很简单,卫肃为人清廉刚正,在军中根基深厚威望甚著,他敢煽动废太子谋逆。飞扬年少成名,有勇有谋,他敢在金陵观望几个月才回京请辞官爵。可以说他们父子一旦横下心来,一夜之间拉起数万大军并非难事!我若不多加劝慰看顾,飞扬能甘心么?先帝会放心么?”

“人之心性、资质,因人而异,各有不同。我向皇帝举荐你为将,若说全无私心那是假的,但你文韬武略本就不差,又经过实战历练,我也是看重了你为人行事扎实稳重的长处。我教授飞扬的那些东西,就算我愿教你,你未必就能学会。只要你不忘本性,始终用心任事,南楚之战下来,封侯乃至晋封公爵都不是难事。而飞扬日后要走的路,将会比你更为漫长,也会更为艰难。好自为之吧!”

六月初十日,大雨滂沱,倾盆如注。

军令如山。夏军按既定计划,寅时造饭,卯时整军,辰时出城。

于化龙原本怀有怯战之心,待到真正出战之日,又多了另一份担心:杨致的说法若是成真,如果楚军避而不战呢?该当如何?(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