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探风(1 / 2)

加入书签

江南的初冬时节,落叶犹在烟雨中飘零。长安却是寒风凛冽,杨致的奏章于十一月初四日抵达皇帝的御案前,长安早已在十月三十日晚间迎来了夏历武成二十六年的第一场雪。

皇帝依然很忙,每日要处理的事固然很多,要对付的人也有不少。这其中当然包括了杨致。

御书房内被地龙烘烤得温暖如春,皇帝案头堆积的十余道奏章,都与杨致有关。有杨致自己的,济南知府胡伟之的,金陵知府周仁杰的,还有以秦氏大公子秦空云为代表的若干道密奏。

诸多奏章之中,只有杨致的厚如书册多达近三十页,洋洋洒洒数万言。条例法令、经费来源、四地分署设立、官吏任命……,均是毫无遗漏的尽奏其详。皇帝昨日已花了半日功夫,逐一仔细阅看诸多奏章,相互核对印证,认定杨致此番并无一字虚言。杨致只详细奏报了他是怎么做的,至于为什么那么做,确实没有做任何解释说明。事实上,任何解释说明都是多余。

因为恰逢这日一早,赵妍与沈玉一同带着两个孩子去了陈文远府上,所以早朝之后被召至御书房议事的只有王雨农一人。

密奏之所以是密奏,就是不能公然摆在台面上明说的参考消息。皇帝昨日便已将誉抄清楚的杨致、胡伟之、周仁杰的三道奏章批转至王雨农的公事房,今日不过是想听一听他的看法。

王雨农位居首辅数十年而不倒,皇帝最为看重他的是事关国政要务,历来持正公允,从无偏颇。这一次也不例外:“杨致为人行事的风格。皇上应该是最清楚的。他素来不喜空谈,只重实干。有时貌似乖张,实则早有后手。皇上请恕老臣直言,老臣看了这三份奏章,心下对杨致的经略之才甚是佩服。”

皇帝唏嘘道:“朕何尝不是如此?不瞒你说。朕回过头来一想,既未给他一文一毫,又未给他一兵一卒,只许了一个三品总督的官衔,连官印、官服都未曾制备,确实有点为难他了。这厮七月十九日方才离京赴任。辗转奔波于蓬莱、济南、金陵各地,在路途上耗费了不少时日,至今不过三月有余。而海关总督衙门、四地分署已然架构成形,实乃干才也!”

王雨农心机深沉,方才一是实话实说。其次也是为了探一探皇帝的口风。时至今日,杨致的本事早已举世公认,无须更多证明。但卖官鬻爵、私颁严峻法令、将每地分署的衙役武装到牙齿,哪一样不是人君大忌?哪一样能躲得过朝臣言官的攻悍?皇帝如果能明确表态支持,等于是为杨致挡箭,那还好说。如若不然,杨致从来就是个不肯吃亏的主,天知道他会干出什么事来?

是以谨慎的追问道:“不知皇上准备如何批复这几道奏章?”

皇帝毫不犹豫的道:“朕拟大加褒奖。载诸邸报,明发天下。”

随即苦笑道:“朕了解杨致,当然也明白你的心思。朕与杨致有五年之约。海关总督衙门总归是大夏的,杨致今时今日的一切努力,说到底都是在为他人作嫁衣。在此期间,这厮借机扩大势力也好,逾制妄为也罢,朕都不会计较。由己推人。钱也不给,人也不给。还只管问他要钱,若是不让他从中捞点好处。怎生说得过去?即便朕想换个人去做,你倒是为朕另外举荐一个试试?”

王雨农同样报之以苦笑:“在这等条件下筹建大夏海关总督衙门,除了杨致以外,确实不做第二人想。皇上既是心中有数,那便是老臣过虑了。”

皇帝叹道:“杨致是个明白人啊!这厮从不主动谋求、也不贪恋兵权,朕于这一节上也给他划出了不可逾越的框框。只要手中无兵,就算尾巴长得再大,又能如何?至于放任他捞些银钱,哼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