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逼宫,中英会谈(1 / 2)
袁世凯面无表情,除了日本人曾向他表示,日本对他“始终抱有深切同情,不论英国政府态度如何,帝国政府绝不致中途改变方针,自必始终支持君主立宪,并援助其实现”。
可除了空头承诺,再无实质的支持。反倒在英、美、德等国的强烈反对下,很有被孤立的迹象。英国已经发表声明,表示决不与日本“采取协同行动”或“使用武力”以“支持清国实施君主政体”。
而随后,日本也无奈地表示,日本继续对中国局势“单独”进行“梗阻”已觉“无趣”,只好暂时住手,“听任事态之自然发展”。
“帝国政府已经授命我在关税问题上作出适当让步,以确保江南造船厂与利物浦造船厂的合资计划能够顺利进行。”朱尔典苦笑道:“如果再被德国伏尔铿船厂抢了先,帝国政府的愤怒将使我不得不离开中国。”
“临时政府开出的条件并不优惠,双方控股相当,民间股份十年内不可转让交易,贵国想控制船厂,恐怕不容易。”袁世凯别有用心地说道。
“有美德两国虎视眈眈地等着,帝国商人已经顾不上这些了。”朱尔典摇头道:“中国众多而廉价的劳动力,远东广阔的市场,开放而明智的政府,行将稳定的中国局势,这些美好的前景足以吸引众多的投资者。”
“行将稳定的中国局势,朱尔典先生似乎言之过早了。”袁世凯有些反感地说道。
朱尔典伸手从兜里掏出份情报,递给袁世凯,说道:“这是我刚刚收到的,最迟明天的报纸上就会出现这个消息,不过。我还是希望你能先睹为快。”
“……广东新军第四、第五混成协结束高强度训练,今日誓师北伐,政府主席宋复华亲自检阅并授旗。虽然训练日短。士兵的步伐还不很整齐,但装备精良。士气高昂,主要由复兴会会员和热血青年所组成的部队,展现出了旺盛的斗志。另外,由于西南边境局势趋于稳定,桂省之第六混成协,滇省之第七混成协也有加入北伐的意图……”
袁世凯将情报轻轻放下,若有所思地说道:“这应该是复兴会的精锐了,不过几个混成协的兵力。真能将形势明朗化吗?”
“也许能,也许不能。”朱尔典模棱两可地回答道:“关键是这些军队用在什么地方。可能不等援军开到前线,局势已经要发生变化了。你也明白,现在临时政府密集出台各项政策法律,并以此作为谈判筹码,你拖得越久,形势越不利。”
袁世凯苦笑起来,他何尝不知复兴会的意图,就是要他逼清廷逊位。你拖拖拉拉,要捏着鼻子承认的东西越多。新政府成立后对复兴会越有利。
与革命军大打出手,袁世凯既不舍得自己手中北洋军这个大筹码,又不想为清廷作嫁衣。
“他们逼得太紧了。为什么就不给我多留些时间。”袁世凯叹息道:“要清帝逊位,这也是我的目的,也一直没停止工作,但这是那么容易的吗?”
朱尔典无奈地笑了笑,既是对现在的形势,也是对袁世凯。在他看来,要干就雷厉风行,袁世凯实在是有些拖拉了。一边和革党谈判,一边还在公开场合表示“某为大清总理大臣。焉能赞成共和!欲使余欺侮孤儿寡妇,为万世所唾骂。余不为也!”
复兴会用一颗炸弹轰毙了宗社党的溥伟,吓得那些曾经慷慨激昂的满话亲贵忙不迭的奔到天津租界。宗社党已近瓦解。连隆裕太后听说溥伟被炸死,革党已大举潜入京师的传闻,也是吓得是几天都睡不着觉,晚上便带着小皇帝躲进皇宫秘道。
革命党,或者说是复兴会,或者说是陈文强,已经兑现了诺言,帮了袁世凯一把,可他非要当****立牌坊,温吞拖沓的行事,自然令革命党不满。人家不耐烦等你,也是有理由、有原因的。
但袁世凯也有苦衷,谈判嘛,自然要讨价还价,各自争取最有利的条件,哪能一下子便定下来。何况,他还怕革命党虚晃一枪,拿总统来诱惑他,最后弄得他里外不是人呢!
当然,袁世凯所说的也不为虚,他确实在做着工作。一是借着革命军的威胁,他不断向清廷加高价码,使清廷任命袁为内阁总理大臣。内阁名单中除了袁的私党外,还网罗了一些君主立宪派人物,甚至保皇党首领梁启超也榜上有名。
其实,名单中一部分人物不可能到北京来就职,袁的真意是想吸收他们作为君主立宪和责任内阁的点缀品,并且借此把他和他们之间互相敌对的旧账一笔勾消,对他们是否来京就职是不关心的。
然后,袁世凯便是要把北方和北京的军事大权完全揽在自己的手里。他已经取得了近畿北洋各镇及毅军姜桂题等部的节制调遣全权,但是北京城内还有名义上由摄政王载沣统率而事实上由载沣的兄弟、军谘府大臣载涛统率的禁卫军,对他还是一个心腹之患。
因此,袁向清政府建议,皇族大臣应当出征南方以为各军的表率。这样,就使胆小如鼠的载涛自请解除军职,袁立刻推荐他的老朋友徐世昌继任军谘府大臣,并从汉口调回冯国璋来接替禁卫军军统。
湖北方面,他派段祺瑞署理湖广总督,全权主持军事。他又把自己带来的卫队编为拱卫军,派段芝贵为拱卫军统领,而把禁卫军调驻北京郊外。
现在宗社党已几近崩溃,要推倒清廷对袁世凯来说并非难事。但他还是要力求避免所谓“活曹操”的骂名,也就是说,他想使清廷相信他是从革命党手中取得的天下,又要使革命党相信他的天下乃是得自清朝之手。
既要利用革命军以推翻满清,好让他不居篡夺之名,反过来又要利用清朝来与革命军讨价还价。从而攫取更多的利益。这个做法颇有些象清朝进关的初期所声称的,说清朝的天下得自李自成,而并非从明朝的手里夺过来的。
但形势比人强。面对着迅速的变化,袁世凯知道要“速和速决”了。因为。袁对自己的力量知道得比任何人清楚,他也缺钱打仗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