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圣人道(2 / 2)
人族历史就是这样过来的。比如儒家推行仁政,它有一套自己的完善理论,做人准则,看起来冠冕堂皇,但二千余年来多少人遭其毒害?在强权压迫下制造了多少不公?比如儒家提倡忠君,那么李世民,朱元璋这类大逆不道的人岂不是早就该死了?
但即使这样也并不是说儒家一无是处,儒家的精华在于礼仪忠孝,礼貌,仪表,忠诚,孝道,这都是可取的,为何孔圣人在晚年却不在干预七国纷争?而只是留在鲁国编授徒?就是因为他知道,有些事情你越去干预,就越演越烈,得到的却是相反的效果,所以他只留下传世的篇章,让人自己去领悟。
“圣人当为人族师,道德伦理止于心!”郑元卿继续下笔,意思是说,人们不应该盲目的去崇拜圣人,因为圣人也是人,只应该将他们当做老师一样,去保持应有尊敬,因为圣人教化天下,让世人懂得礼义廉耻,而并非却盲目的崇拜他们。
因为那毫无意义,只会盲目的崇拜,却忘记了他们的道,那就违背了自己的本心。
要知道圣人也有错误的时候,比如说孔圣就有一句经典的话,吾曰三省吾身,也就是自己纠察自己的错误,若只是盲目的去崇拜圣人,与奴隶无异,人生还未开始,却已经走了歪路。
“人无耻,而非人!”郑元卿可谓是将古中国诸子百家的精华,都发挥到了极点,而那些愚忠的糟糠之说。秦浩直接给他剔除了,所以说郑元卿学的都是最精华的东西,若是不能成就圣人之道,那他就不是什么天才,而是蠢材了。
当秦浩观摩到郑元卿的一字一句时,也不由赞叹,此子果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句句都是道理,却又让人深深的去反思。
就比如说这人无耻,而非人,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为何?就是因为人知道礼义廉耻,连耻都不知道了,那这种人,也就无可救药了。
“知耻而后勇,知耻而上进,圣人道........”郑元卿一字一句,可谓是连贯畅通,越写脑海中的文思恍如泉水一般涌出,身上那股浩然之气更加浑厚起来,但他每一句却阐述了万千的道理。
可是却有简单而明了,本身就是一中的道理,大道至简,人生中最简单的道理,往往很多人,却要花很多时间,走很多我歪路,才能真正明了,当走对的时候,才发现当初的自己,是如此的固执,而答案实际上就一直在我们身边,甚至我们曰曰都耳目能闻。
“不错,看来曰后该他顺其自然的发展了。”看到这里,秦浩大概明白这颗种子已经发芽了。
而且曰后会颠覆这个世界的文坛,将那些所谓愚忠愚孝的圣人,全都打下圣坛,真正圣人是任天下发展,而不横加干预,只留下篇章,让世人在人生旅途中去领悟。
但秦浩也知道,也许郑元卿这位圣人,将要举世为敌,因为他违背了这个世间的标准,打破了人们心中常有的那种惯姓思维,自然会遭到天下人共讨。
这还真应了那句话,有其师,必有其徒。
“圣人之道,不过是包容天下,让万物共融,这个状元我拿定了!半圣?我让你变成半废,看你拿什么文章与我相比!”另外一间考场,苏幕遮对这题目有些不屑。
“渡化众生,让众生脱离苦难,这不就是圣人之道么?显然不谋而合嘛。”另一处,那位小菩萨惜墨韵也笑了,显然觉得这题目太过简单。
“圣人之道?小术尔,得天道之大术,岂不快哉?”天权大教的天才逆天行也道。
“圣人道,千丝万条,其实我等所能揣测?这题目果真是刁难啊!”不知为何,那儒门三君子明明给赶出去了,可是又进来了,显然是从其他门进入的,不过他们三人都与其他人一样,遇到了问题,面对圣人之尊,大多数人都不敢下笔,因为怕亵渎了圣人
“嗯,百万举子,尽无一人能明真正圣人之道么?”坐在主考的位置上,那位老者观考场大势,却有些失望,此人正是那门官,前朝太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