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2 / 2)

加入书签

如在大事上不分轻重,岂非看轻了他,更看低高平郗氏满门!没有此等眼光,如何能掌控北府军、镇守建康门户多年?

桓容向郗愔颔首。

即便知道郗愔的性格,明白他在大事上绝对拎得清,不会突然脑抽犯糊涂,但在某时某刻,桓容依旧屏住呼吸,和殿中文武一样,心提到嗓子眼,本能的生出几分不确定。

毕竟“连坐”非同小可,以当下风气,在圣旨中写明确有几分不妥。

然而,非常时行非常法。

灾情如火,各地急报送到,不说十万火急也不差多少。这个关头,不以重罚警之,震慑宵小,一旦口子打开,轻易无法合拢,造成的后果无法估量。

与其事后补救,莫如提前扎好口子。

人言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但有机会减小损失,又怎能眼睁睁看着事情发生?

钢刀悬在头顶,还是硬要往死路上走,属于砸都砸不醒,正好用来杀鸡儆猴,以血的教训警醒后来人,谁敢把圣旨不当回事,无异于拿性命做赌,而且是个必输的赌局,脑袋早晚搬家!

朝中大佬先后表态,朝议的基调就此定下。哪怕另有心思,也不会在这个时候露出痕迹。

无需等到朝议结束,圣旨当殿抄录制成官文,交殿前卫送出,当日即飞送各州郡县。

一同送出的还有赈济银粮。

因情况紧迫,建康高门连夜开库房,命家人清点钱粮运出城外。少者五六车,多者二三十车。合成一条长龙,数量可谓惊人。

为保证稻谷不湿,桓容特许众人至工坊领武车,由文吏记录签字,事后归还。

大批的粮草运出建康,由高门健仆和甲士一同护卫。

百姓闻讯,多冒雨夹道,目送队伍出城。

坊市中的食铺一个没落,连夜备好蒸饼馒头,如数堆成小山,有的还冒着热气,请甲士一同带走。

“上天不怜,频降灾祸。然世有英主,苍生终有活路。”

圣旨下至各州,见到“连坐”两字,上自刺使郡守下至乡间散吏,无不倒吸一口凉气,不由自主的头皮发麻。

江州和荆州都有郡县遇灾,桓豁的动作最快,治所官员不够用,干脆将几个儿子都派了出去。

这个时候,儿子多的好处充分彰显。

桓石虔领兵在外,桓石秀和桓石民一个在汉中一个在秦州,桓石生和桓石绥最为年长,肩负起重任,带着几个兄弟冒雨巡堤,日夜轮换。

为防生出变故,桓豁亲自监督开府库,严令浓粥插筷不倒,方能分于灾民。

朝廷赈济粮送到,桓石生得报,知晓有流民藏于城外,聚众为匪,恐意图不轨。

请示过桓豁,将守堤之事交托兄弟,亲率家将部曲前往剿匪。一战而下,杀死匪首,抓获匪徒百余人。

查明身份之后,确保没有错判,众匪被推出城外,当众斩首,头颅悬挂在杆上,警示心怀不轨之徒。

查出匪首家人,从其藏身处搜出抢来的钱粮,救出数名少女,皆神志不清,有的尚未及笄。有两三人稍微恢复精神,道出她们都是灾民,或是被骗或是被掳掠,家人尽被匪首所杀。

在她们讲述时,匪首家人低着头,全无半点惭愧之色。待被问话后,都是面带怨恨,怒视在场甲士,甚至破口大骂。

“狗皇帝无德不仁,才招至这场天灾!我等不过是为活命,有什么错?!”

罪证确凿,仍无半点悔过之意,在场之人无不义愤填膺。

消息送至城内,桓豁没有任何犹豫,下令贼匪家人皆杀。牵涉在内的村人族人,一个不落,全部斩首示众。

事情传出,百姓皆拍手称快,如此恶人,着实是该杀!

匪徒尸身曝在荒野,任由豺狼乌鸦撕咬。

有人远远路过,都要狠狠啐上一口。

趁大灾时为祸,简直不配为人,畜生都是抬举!

桓豁下了狠手,荆州内的匪患登时销声匿迹。即便是亡命之徒,也不敢在这个时候轻易冒头,更不敢掀起事端。

挂在城外的人头可不是假的。

谁敢以身试法,今天得意,明天就要脑袋搬家。

有荆州为例,凡遭灾的郡县官员有一个算一个,都没有手软。

纵然匪患没有彻底绝迹,但是,敢打劫赈济银粮、劫掠杀害灾民的贼匪却是越来越少。

重典之下,少有治所官员敢向灾银伸手。

若是被查出来,问罪丢官是小,被家族除名、从族谱中划去,子孙后代都会抬不起头。

当然,刑罚再严,终不乏铤而走险之人。其结果,不死也会处以流刑,被家族抛弃,彻底沦为比庶民更不如的罪人。

经过此事,建康士族终于恍然,桓容终归是桓温的儿子,仁爱百姓不假,该狠下心来的时候,绝不会有半点心慈手软。其果决刚毅,着实令人侧目。

“若非如此,哪来的幽州繁华,豫州稳固?”

“如果官家没有这份决断,又怎会重启西域商路,巡狩途中拿下吐谷浑广大疆域?”

谢安看得清楚明白,与王彪之对饮时,不免透出几句,语气中尽是感慨。

“叔虎且看,不出十年,南北必将一战。以官家之志,必当重塑先人基业,一统华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