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2 / 2)

加入书签

要是命好摊上个疼婆娘的,那兴许会让人留在家里。可就算那样,你以为待在家里就不用干活了?洗衣做饭总得干吧?喂猪喂鸡也得干吧?反正别想彻底闲下来。

因着干活儿多,吃得却不多,更别提有几家是顿顿吃得起细白面的?也因此,村里的孩子刚出生时,都是又黑又瘦的,有些甚至早产了一两个月,愈发的显得无比瘦弱。这还不算,当娘的往往奶水还少,哪怕有好了,多半也都是比较稀的,毕竟吃的不好,怎么可能会有又黏又稠的奶水呢?

可俞承嗣媳妇儿却不同。

首先,她未出阁时就是家里比较受宠的姑娘,底子就打得极好。再者,俞承嗣疼媳妇儿,别看他三番两次的同俞母要钱,其实他媳妇儿本身是带着极多的嫁妆过来了,他完全没舍得动用一文钱,非但没动用,他在离开书院前,还留下来足够的日常花销。最后,就是俞母所说的,不干活儿还要人伺候,其实也不是完全闲着的,人家还是经常在院子里走动的,或是拉着俩小姑娘去街面逛逛,或是在屋里做做针线活儿,不过确实没干太多活计。

精心养了这般久,那是当娘的和当闺女的都养得红光满面的,小姑娘一出生就有八斤八两重,可是费了当娘的老命了。不过等一看到自家小姑娘,当娘的立马没了怨气。

长得太好了。

白白胖胖的,皮肤吹弹即破,完全不像乡下孩子那般羸弱黑瘦,而且因着胖乎,小姑娘的五官全被撑开了,大眼眸子双眼皮,还有长长的眼睫毛。每当她闭眼或者睁眼时,那眼睫毛就颤颤巍巍的抖动着,直叫人心头打颤,恨不得亲香个没完。

最初,俞承嗣媳妇儿也是有些忐忑。其实这年头,重男轻女那是很常见的,压根就不叫个事儿,别看她在娘家受宠,那是因为她前头有好几个哥哥,爹娘也好,爷奶也罢,都已经不在乎下一胎是男是女了,加上家境确实不差,这才叫她打小就过上了好日子。

然而这并不能说明她娘家人就不重男轻女,说句难听的,就连当圣人的,都一样,千金之躯的公主,那也照样比不上皇子来得尊贵。

所以,她很是心头发虚,在唤人去明德书院报信之后,就一直侧过头瞧着床边小摇篮里的闺女,满心满眼都是惶恐不安,当然还有愧疚。

叫她没想到的是,俞承嗣非但不曾表现出一丝不满,反而满脸欣喜的盯着闺女瞧了大半日,面上欢喜的神色那是掩都掩饰不住。待发觉她的不安后,又好声好气的安慰她,只道先开花后结果是常事儿,不要急,儿子总归会有的。

也是因着亲眼目睹了俞承嗣的这番做派,五丫和喜妞彻底倒戈相向。她俩所在的俞家大房人丁兴旺,可饶是如此,生了闺女的,一样会挨白眼。最明显的就是,若是生了儿子,就允许坐完月子,隔三差五的还能吃上一个鸡蛋。反之,要是生了闺女,那就走你的,坐个三五天月子就可以出去干活了,好吃好喝的跟你没关系,哪怕真没奶水了,可以喂孩子喝稀粥嘛。就是退一万步说,万一没养活,那也是她命不好,早投胎早超生嘛!

五丫和喜妞打死都没想到,这世上居然有大堂哥这样的男人,得了闺女后没发脾气,也没催着她们赶紧回村,甚至还反倒是安慰起了肚子不争气的媳妇儿。

真羡慕大堂嫂啊……

之后,亲朋好友到访,不过因着洗三终究不算大日子,所以来的人都是以近亲为主的,也没闹腾多久,席面就散了。俞承嗣被他娘一个劲儿的催促着,无奈之下,只得答应当天就回书院,这才勉强将他娘并大伯娘婆媳俩送出家门。

唤了五丫和喜妞收拾一下家里,俞承嗣头疼不已的捏着眉心,进里屋去瞧他媳妇儿和闺女了。

这俞母一天都没往里屋去,连刚出生没几日的小孙女都不瞧一眼,好恶已经很明显了。俞承嗣媳妇儿虽然不如他那般精明,可也不是傻子,婆母的态度这般不加掩饰,她心里自是难过的。

是难过,而非怨恨,其实她心里也发虚着呢。不单是她,连她娘家那头也是这般,要不然她爹也不是在得了消息后,立马让人送钱过来。说是借的,可她男人究竟能不能考上举人,压根就是个未知数,这明摆着就是希望看在钱的份上,对她好一点儿,毕竟女人坐月子是顶顶重要的,万一受了什么委屈,落下了病根,那可是一辈子的事儿。

所以,她并不怪婆母,反而觉得她婆母只是不爱搭理她,这就已经算是很不错了。人呀,是该懂得惜福一些。

如此这般,等俞承嗣进里屋后,她的情绪倒还不错,将俞大伯娘夸赞闺女的话,笑着转述了一遍,又问她男人啥时候回书院。

明德书院收学生的标准并不一定,主要看眼缘,可有一点却是硬指标,那就是得首先过了院试。也就是说,他们那里最差的就是秀才。

又因着秀才也不好考,所以里头的学生虽然年岁层次不齐,却并没有孩子,全部都是已经懂事明理的人。也因此,书院里头对于规矩并不是很严苛,如果你有事需要外出,只要理由妥当,又同舍长报备过了,多半情况都是允假的。当然,事实上请假的人很少,毕竟进了书院就是为了求学,若没有那份心,何必费心费力的进书院呢?

俞承嗣告假时,自是得了允许的,何时归也没个定数,皆是由他自个儿把握的。不过,他已经在家里待了两日了,他媳妇儿心里也明白自家男人是有大抱负的,肯定在家待不了太久,因此才有了先前的问话。

不曾想,俞承嗣听了这话后,却沉默了许久许久,久到他媳妇儿都感觉到不对劲儿了,他才幽幽的开了口。

“我打算从明德书院退学……”

等等,退、退学?!!!

作者有话要说:

日万不成功,本章6666,明天继续约起︿( ̄︶ ̄)︿

☆、第68章

第068章

俞承嗣从小就表现出了跟旁的孩童不同的性子, 当他的同龄人还在光着屁股蛋子满村子乱窜时,他就已经开始缠着长辈说起了外头的事儿。

那会儿, 他本人也不过三四岁大, 搁在村里, 这个年岁的孩子, 根本就是玩泥巴的, 哪儿能知事儿呢?偏他就不喜欢跟那些村里的泥猴子们瞎蹦跶,只一心惦记着村子外头的事儿。

跟旁人家不同,俞家这边,见过世面的人还是有不老少的。像俞家阿爷和俞父, 都曾因着卖篾器去过镇上,也去过几回县城里。至于俞三叔那就更不用说了,他自小就被打上了不务正业的标签, 只因他既不愿意下地耕种, 也不愿意跟着两个哥哥一道儿学家传手艺,唯一的兴趣爱好,就是挑了个担子走街串巷的当他的小货郎。

这年头, 尤其在乡下地头, 一个好的庄稼把式是很得人尊敬的, 当然若是能在种田之余还能拥有一手来钱的手艺,那就更完美了。俞家当时, 俞大伯和俞父都跟着学了篾匠手艺,可惜俞大伯本身就不是那块料,又因着一次意外伤到了手, 哪怕并不影响他的日常生活,却再也没有做精细的活计了。而俞三叔则是从一开始就断然拒绝,啥都不肯学,就只知道到处乱窜,十一二岁的时候,就经常几宿几宿的不着家。等前头的两个哥哥分别成家生子后,他索性提出来分家单过,之后就更自由了。

就在村里人都不看好俞三叔时,俞承嗣却极爱同俞三叔说话,只因三叔的脾气很好,是属于那种见面三分笑的和气人,从不因着孩子年幼而随意糊弄,只要你问了,他就愿意好声好气的同你说话,告诉你外头的世界有多么的精彩。

也因此,俞承嗣从小就开始向往外头的生活,正好当时俞父因着连续几年没日没夜的干活,终于攒下了一笔为数不小的钱,除了大部分置办了田产外,余下的一些倒也够供长子入学。

所谓的入学,入的是村学,而开办村学的人不是旁人,正是如今里正的阿爷。俞承嗣入学时,里正阿爷已经一大把年纪了,他是老童生,基础学问格外得扎实,偏生运道不好,每回考试总要出些意外,一直考到古稀之年,他索性放弃了,在村里办了个村学,教导儿孙读书识字,顺便若有村里人愿意就读,他也收,权当是给家里多赚点儿花用。

俞承嗣在村学里只念了两年,里正阿爷就亲自寻上了俞家,认真的告诉俞父,这孩子天生聪慧不说,做事还格外得执着。要知道,科举一途从来艰难,尤其是对于寒门子弟而言,天赋和坚持,缺一不可,而偏巧俞承嗣两样皆有。

在里正阿爷的劝说下,俞父终是将俞承嗣送到了镇上的私塾,只叫他好好念书,旁的无需操心。

……

从虚岁五岁便入了村学,一直读到了二十一岁,俞承嗣才终于考上了秀才。那可真是寒窗苦读十余载,而他今年有二十二了,且这会儿离过年也没多少日子了,只要翻过年,他就二十有三了。

之前的目标一直很清晰,当然如今也是一样。俞承嗣至始至终想的都是通过科举入仕为官,他这么想了,也这么做了,为此不惜让家里多年的钱财为其铺路,甚至还阴差阳错的让大妹满娘嫁到了深山里。

甭管怎么说,在这之前,他都是格外有信心,哪怕之前几年考秀才屡次不中,可他依然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尤其是在成功入读明德书院之时。

然而……

俞承嗣很是无奈,他自认为比任何人都更为努力,可现实却是这般的残酷。明德书院声名在外,可在他眼里却名不副实。无论是先生还是学生,眼里皆无功名利禄,只一心苦读圣贤书。这本没什么大错,毕竟科举考的也是经史子集,问题是他们渐渐的竟是仿佛是忘却了自己读书的初衷,开始钻研起旁门左道,全然不顾时光飞逝。

可以说,每一个入读明德书院的学生,兴许最初都是想通过科举走上仕途,可兴许是因着书院的立意很有问题,又或者书院里的风景太美好,一切显得无比的诗情画意,竟惹得那些人变成了书呆子。

勿忘初心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