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三章 年后查案无的矢(1 / 2)

加入书签

“疯狗御史”的新官大火还在烧着,叶向高和朱庚鼎力支持,皇帝陛下又有默许,东厂内厂锦衣卫倾巢而出,试问何人敢说半个不字?

李秘今番无异于给大明朝廷刮骨疗毒,也是大快人心,虽说官场上人人自危,但民间却是拍手叫好。

尤其是吕坤等大儒的宣扬之下,文人们联合不少民间之人,纷纷给李秘献上万民伞,李秘的声望也是一时无两。

这种氛围无疑是一种助燃剂,不过李秘也并非毫无节制,无论东厂内厂还是锦衣卫,那都是双刃剑,使用过度的话,问题就会随之而来。

虽然如今的东厂督主和内厂提督,是王安和陈矩,这两位可都是大明历史上比较罕见,拥有着不少好评的宦官,再加上大太监田义坐镇,所有也就不必担心缉事厂会伤及无辜了。

或许有人会认为,大明终其一朝,宦官都从未退出过政治舞台,大明朝的宦官是一个比一个烂,凭什么好的都让李秘给撞着了?

其实这也并非李秘运气好,试想一番,若不是李秘一直压着魏忠贤,无论是田义王安还是陈矩,他们还能如此稳如泰山?怕不是早就让魏忠贤给踢出内宫去了。

再者说了,郑贵妃与福王朱常洵本就居心不良,内宫里头也是明争暗斗,太监们各为其主,像田义等人这般一条心忠于皇帝的,其实并没有太多,在这种斗争环境下,试问谁的双手能干净?

只是说他们相对其他太监而言,无论眼光还是格局,都比较高大一些,没有做出只顾私利而忘乎大义的事情来罢了。

若没有李秘压着,哪来这么多的好太监?

不过无论王安田义还是陈矩,在历史上的风评确实不错,但话说回来,史料不可尽信,到底好不好,也无从得知。

咱们研究历史,不是为了追求对错,甚至很多时候无法还原真相,我们研究历史说到底还是为了以史为鉴,能从历史事件中吸取教训,得到启发,推动后世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那才是最重要的。

否则你一根筋在那里研究历史原貌,还原历史真相,研究出来了又有何用?

闲话也休提,只说疯狗御史在这厢扫荡朝堂,刮骨疗毒挖出的大洞,总需要新鲜血肉来填补。

沈鲤在背后坐镇,面上有叶向高和李廷机,倒也发掘出不少人才来。

不过朝堂并非简单透明的地方,每个官职都至关重要,并不是说官职太低,就没有任何作用了。

大明官制绝对是世界历史上最睿智,最充满智慧的封建官场制度,比如六科给事中这样的官职,那是位低权重,若不是心中拥有大信仰,矢志不渝为国为民的人,那都不屑去做这样的官的。

所以无论大小官职,都显得极其重要,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吏部,因为天官是为了选官设置的,吏部是管官的官,无论是李秘还是叶向高,都没有放松吏部的掌控。

另外一个就是礼部,不少人认为礼部并没甚么卵用,户部管钱,兵部管兵,工部制造,各司都有看头,唯独礼部是个清水衙门,根本没人在意。

起初李秘也是这般想法,可真正接触了官场,才知道礼部其实才是最要紧的一个部司衙门。

凡事都将名正言顺,这个名到底是谁来定,才能叫做正?

没错,制定这些的,正是礼部!

甚至于朱常洛能够当上东宫太子,也都是因为礼部一直在支持,沈鲤叶向高等人,只要登上高位,入阁为辅臣的,还没有哪个能绕过礼部!

因为礼部一直支持朱常洛,朱常洵也无法安插人手进来,他在户部倒是有不少亲信,眼下却是将手伸到了兵部!

一旦出现这样的局面,问题可就麻烦多了。

虽说兵部并不直接统兵,明朝军事很多时候都是五军都督府在掌控,所谓兵部,很多时候都是在制定大战略和提供后勤,管理军务等等,实际的调兵打仗都需要经过五军都督府。

可但凡涉及到兵部,那就极能说明问题了,更何况朱常洵一直在亲近禁卫军的人物,这可是玩火的危险信号!

当然了,朱常洵也不可能自己出面,这些都是李秘通过内厂和东厂番子了解到的秘密情报,只是先留个心眼,以免出现无法控制的状况罢了。

朝局安稳下来,按说人人都应该感到高兴,若说有人不高兴,那只能是朱常洵。

因为只有朝堂出现突发状况,才能借机废掉太子,他才有出头之日,若朝局稳定,国势上扬,人人安乐,他就一点机会都没有了。

李秘起初也有点不太理解,按说郑贵妃受尽宠爱,朱常洵也同样如此,朱翊钧在洛阳为他建造王府,花费的银子如山似海,他不乐意去洛阳过日子,便留在北京,并未让他之藩。

即便不当太子,往后不当皇帝,当个逍遥王爷,也未尝不可,为何就一定要争这个太子?

不过如今李秘算是有些理解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