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伏杏阵五(1 / 2)
“说真的啊邓瑛。”
杨婉尝试整理被自己薅得有些乱的笔筒,逐渐收敛了声音,“你准备就这么扛着吗。”
邓瑛发觉她的情绪忽然有些低落,低头看回杨婉的那张图,撑着桌案,弯腰从笔筒里取了一支笔,又铺开一张新纸,扼袖蘸墨,“为什么会这样说?”
杨婉看着他在另外一张纸复画自己的图纸,竟然有些不想进行这个话题。
详细的生活细节,本身就可以杀掉人身上很多执念。
他吃坚果的模样,他握笔的姿势,他准许进入的起居空间,他贴身的衣服,闲时穿的鞋袜,百忙之中抽出空闲画的小物件,都让他与杨婉在时间上的边界越发模糊。
“不抗你能怎么样,刑部好不容易顺着琉璃厂抓住了山东这条线,就算杨伦想帮你,他也不敢做得太明显。”
邓瑛在纸上描勒框架,偶尔转头参照杨婉的图纸,声音不大,也很平静: “其实,虽然你将才那样说,我愿意听。但事实上,我不希望杨大人帮我。这个时候,他最好的是和白尚书这些人一起面对我。对他来讲哪怕回避我,在内阁眼中都是不对的。”
杨婉看着他不过半刻就模出了她画得乱七八糟的图样,“你这样说……到底是在为谁着想。”
这个问题好像过于具体了,并不适合在研究里进行设问。
毕竟人是一个历史性的个体,大部分的决断都和他自身的身份立场,社会关系相关。
杨婉并不希望他认真地回答。
但邓瑛却停下了笔,望着笔下图纸认真想了一阵。
“我的朋友不多,认可的人也不多。不说是刻意为了他们,是到现在,我本身……”
他说着顿了顿。
墨汁已经渐渐在笔尖凝滞,他低头将袖子又往上挽了一折,探笔刮墨,“我本身经无所谓了,所以我想做一些我自己还能做到的事情。我如今担心的是三大殿的工程浩大,涉及账目众多,老师已经归乡,我不知道,这么多年里,我和老师有没有遗漏之处。”
“如果有呢。”
杨婉追问。
邓瑛笑笑,弯腰落笔继续勾画,“那就像你说的,抗着。”
说完,忽觉脚腕上的伤传来一阵冷痛,他不得不闭眼忍了一会儿,有些自嘲地笑着自问:“不知道抗不抗得过去。”
“能的。”
邓瑛侧身绕过杨婉的背,去拿她手边的镇纸,接着问她:“你怎么知道。”
怎么告诉邓瑛呢?
因为贞宁十二年的春天在历史上风平浪静,一片空白。
司礼监仍然如日中天,内阁无波澜,杨伦,白焕,白玉阳这些人也没有经历任何的官场沉浮,所以,根据现有的情势,在这一段空白背后,邓瑛做了什么选择其实并不难推测。
杨婉事后在记这一段笔记的时候,总觉得有一点不忍下笔。
她可以记得比较简单。
比如:贞宁十二年春,邓瑛受审刑部,掩盖琉璃厂案。
这样就够了。
历史研究首先需要的是史实,其次才是人性。
但她在纸上写完这一段话后,却觉得它的内涵远不够完整 。
“姨母。”
杨婉在灯下闻声抬头。
月色清亮,扇门一开,各色花香就散了进来。
易琅跑到她身边,“母妃呢。”
杨婉搁笔搂住他,“娘娘吃了药刚睡下了。”
“哦……”
易琅忙放低了声音。
杨婉抬起头,问跟着他过来的内侍,“怎么这么晚。”
内侍应道:“是,今日殿下温书温得久了一些。”
“行。”
杨婉牵着易琅站起身,“你们下去歇吧。
内侍们躬身退出内殿,易琅便趴在桌边看杨婉翻开的笔记。
“姨母,你也在温书吗?”
杨婉抱他在自己的椅子上坐下,“是啊。”
易琅仰起头,“姨母是女人,为什么也读书读这么晚。”
这话还挺有意思的,杨婉甚至有点忍不住想破戒,给这小娃娃洗脑。
隔了太过久远的年代,这孩子应该永远想不到,六百年以后,特权阶级全部消失,会有一堆女孩子跟他们一样冲杀在高考一线,然后一路杀进过去常年被他们操控的领域,和他们争抢话语权。
“那不读书姨母应该做什么呢。”
“姨母要嫁一个好人。”
没法说,和二十世纪不一样。
这还真是当下,她能收到的最真心的祝福。
杨婉收好笔墨,蹲下身拍了拍易琅腿上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沾上的灰。
“在殿下心里,什么样的人才是好人?”
“为百姓谋福祉的人就是好人。”
“那什么样的人是坏人呢。”
“邓颐那样的人就是坏人,他让百姓过得不好。”
杨婉点了点头,“殿下为什么会这样讲。”
易琅拉着杨婉的袖子,“因为我的先生教我,‘民为重,君为轻’。”
杨婉顺着问道:“哪一位先生?”
“张琮,张阁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