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2 / 2)

加入书签

如头发名“血余炭”可止血,指甲名“人退”可止血利尿,胎盘名“紫河车”,是补肾填精的佳品。

当然,还有大众熟知的人粪名“人中黄”,可清热解毒……但江春作为一个现代人,还是觉着得辨证地看待某些中药,头发指甲胎盘也就罢了,那人中黄却是因不符合人伦常理,又能找着其它功效类似的替代品,还是可以摈弃掉的。

当然就她所接触的医者来说,未有谁真的就要患者去吃人中黄的,若有,那可以肯定不是正经医生了罢!毕竟江湖郎中最惯用的伎俩就是动辄以古怪药引子刁难患者及家属,像什么童子尿、人中黄、烧褌(音昆,指内|裤)、天山雪莲还好,至少是真实存在的。至于人血馒头、“原配的蟋蟀一对”那就是胡说八道了。

反正你能费尽千辛万苦找着了,在心理作用下,病情也好了一两分了;你若找不着,那自然就是全方“无效”的绝佳理由了。

其实民间之所以还有人迷信“药引子”,不过是对这一名词过分神化罢了。

以江春几年的行医经验来说,“药引子”虽然也有治疗作用,在传统的“君臣佐使”组方结构里担任着些用途,但最主要指的还是引经药,即有将药物引导归入经络、引药到达病之所在的作用。

比如风寒感冒鼻塞不通的,她就喜用葱白引药到鼻窍;胃痛不适的她习惯用大枣引入中府;咳嗽咽痛的就用桔梗载药上行至咽喉;至于男妇生|殖之病则必用川牛膝引药到下焦二阴……药引子名目繁多,端看医者个人怎用罢了,还是那句话——没有绝对的毒|药,只有不会用药的医生。

中药材的用药种类繁多,光植物药一类中,就有根茎入药的、全草入药的、花入药的、果核入药的、藤蔓入药的、皮脂入药的……其入药部位不同,加工炮炙方法也就各异,她现在学的就是如何将果核类药物入药,且将其功效发挥到最大。

很多果核类药物均在夏秋日采摘,这几日倒是采收颇丰,采药人送来生药很多,她前几日才帮着老所长将木瓜给炮制完。

小小的木瓜,江春以前觉着只消将它切片晒干即可入药,不料在这时代处理起来还颇费了两分功夫:要先将采摘的木瓜洗干净泡入瓦缸内,冬夏用阴阳|水,这几日属春秋则是用温水浸泡足一个时辰,捞出放蒸笼内,加火煮沸,水汽上蒸半个时辰,拿出后才能切片晒干。

待学完了本草修治,还得学药材辨验,即现代的药材鉴定学了。尤其是对道地药材的鉴定,今后太医局考试亦是要考校的,像甚辽北的山参、山西的党参、宁夏的枸杞、河南的山药、云南的三七、广东的陈皮、山东的阿胶这些都是常识了。

今日八月初八,是中秋前仅剩的两集了,农人皆紧着将攒了好多日的药材背来卖,换成钱了好采买过节货物。故收药的人手忙不过来,胡沁雪与徐绍都来了,只他们算熟手了,只需直接在前首辨验药材,江春则还未学到辨验,只能在柜台后修治,若有需买成药的她可以介绍一番。

她望着药臼里的杏仁神游起来,杏仁其实还分苦杏仁与甜杏仁两种呢。

她历来只知苦杏仁味苦,性温,有小毒,入肺、大肠经,具止咳化痰、润肠通便之功,主要用于治疗咳嗽气喘、肠燥便秘等疾病。而甜杏仁味甘,性平,与苦杏仁一般皆能润肺止咳,只偏于滋润,多用于肺虚久咳,而苦杏仁偏于苦泻,多用于喘咳实证。

药物功效是了如指掌的,只外形上却是区分不开的,“识病不识药”就是现代科班教育出身的中医师的弊端了。当初大学课时安排除了些必修的思想政治、英语课之外,本就被大打折扣的专业课课时还得一分为二,一半中医,一半西医,真正能花在中医上的时间不多,待毕业工作了这样的窘境只会愈发明显。

最简单的例子,有女病人两月未来月|经了,江春还未来得及给她号脉呢,病人就主动要求给她开黄|体|酮……她只能在心内默默吐槽一句:你是来看中医还是西医的啊?

边想边望着臼里的杏仁,凭肉|眼她自是区分不出苦甜的。不过……灵机一动,她四处望了一眼,见无人注意这边,方悄悄用手捻起小小一撮碎末,放舌尖上尝尝,虽无甚明显甜味,但绝对不苦,估计就是甜杏仁了罢。

因为杏仁内含有丰富的易挥发油脂,为防止“走油”,所以虽然杏子是端午就开始成熟了,但高原地带有“春燥”的气候特点,倒是不利于杏仁的保存,故多选在雨水较多、空气湿|润的六七月份来去皮去壳。舂碎了还得装进药缸里加盖保存,全年防潮、防虫、防走油变色。

当然,不止杏仁炮制起来要费些功夫,就连简单常用的酸枣仁亦是颇费周折的。后世常用酸枣仁治疗失眠多梦、心悸不安等病证,但药房里买到的多是生枣仁,病人拿回家还得自己炒熟。亦有事先炒熟了的,不过也就是放锅内干烘炒至焦黄香脆而已。

这时代的炒酸枣仁是个技术活,首先得用正宗猪心血作辅料,方可引药入心。血不可多不可少,多了入药有血腥味,少了则养心安神作用不佳,老所长说的最佳比例是每斤枣仁用二两猪心血。先用血将枣仁浸泡润透三个时辰,搅拌均匀后再放入锅内烘焙炒干,待气味焦香方可,盛出冷却后还需用铁箱保存。

与这般精致仔细的处理比起来,后世的炮制工艺就差远了,也不怪药效是比不上古代了……江春不得不佩服。

古人不止用料精细、还做工细致,根据不同的功效,对火候、烘炒时间要求也不同。像以前炒过的谷麦芽,教科书上只有“健胃消食”的功效,但至于是“健胃”还是“消食”,却又未细说。

须知健胃与消食是有差别的,“健胃”针对的是脾胃虚弱不足之证,不一定会有积食之证,还伴有纳差食少便溏等表现;而“消食”则是针对食积之证,脾胃却又不一定虚。

跟着老所长,江春方学到了炒谷麦芽的窍门,就是若为健胃,当炒至焦黄为度;若为消食,又当炒至炸裂焦褐色为度……

凡此种种,皆是她在二十一世纪未学过的知识,她像一个沙漠里行走多时的旅人,贪婪地牛饮着好容易得来的一湾清泉。

老所长看她这求知若渴的学习态度,自然是愈发满意了,不忘笑眯了眼睛鼓励她,不管作甚总喜带上她在一旁。

二人虽未正式拜师收徒,但明眼人都可看得出来他们这种“不是师徒却胜似师徒”的关系了。

就连胡沁雪也颇为羡慕地道:“春妹妹你真厉害,谭所长以前在京中可是修治界的泰斗了呢,我阿爹见着了都要尊他声‘谭师傅’……多少人想跟着他学均被他拒之门外哩,以后你学会了可得好好教教我……”

原来这所长姓谭,名文寿,是京里有名的修治师傅,上承雷公之术,下启熟药之技,上至太医局、熟药所,下至各民间药铺,皆知其名头。且他不止修治药材有一手,怕是在辨验之术上也是名高手的……江春能有幸得他言传身教,真是莫大的福气了。

对胡沁雪的打趣,江春自是满口应了。

内心却是分外明白的,其实对于胡沁雪与徐绍这般世医之家出身的子弟,从小耳濡目染,这些炮制基本功是早就掌握了的。别人学《三字经》,他们学的是《医学三字经》;别人学《声律启蒙》,他们学的就是《药性赋》了,至于中医经典那早就烂熟于胸了……自己没有家学渊源,没有亲长言传身教,没有这般扎实的基本功,在传统的中医素养上差他们的地方实在太多,若不努力,终其一生恐怕也是拍马不及的。

“喏,先歇一下,饮口水罢。”却是徐绍见她那若有所思的样子,递过一小碗茶水来。

江春也不与他拘束客气,道了声谢,接过来就喝下去,倒是入口凉润沁脾的。这是所里特意用牛蒡子、金银花、板蓝根、桔梗、沙参、麦冬等草药煮制的“清润保肺煎”,在外头还要几文钱才买得着哩!

但也因着里头所配药材皆是清凉润燥的,滋味上就有些苦,江春一口气饮了半碗,苦得皱起眉头来。待将剩下半碗也饮下肚,嘴巴更苦了,她下意识地张嘴“哈”了一声,想要将嘴里的苦气散出去。

徐绍却在旁轻笑起来:“刚才那杏仁是苦的罢?”

江春有些懵,她就是嫌嘴巴里太苦了,与杏仁有甚干系?莫非……他看见自己偷尝杏仁了……

江春|心内汗颜,果然是越活越回去了,三十多的人了,居然会有这般小儿作态……她脸又红了。

好在徐绍说过一嘴也就不再多言,只与她谈论些其余药材修治的话题,倒是缓解了她的尴尬。

无论何时代,性格温润、待人有礼的“暖男”都是受女孩子欢迎的。江春不得不再次感慨,徐绍真就是“绅士”“谦谦公子”的代名词了,自家文哥儿那泥猴子是来不及往这方向培养了,只能期待着往后高氏若再生下兄弟来,多花心思好好教养了。

正心不在焉碾着药呢,忽有一小青衣来唤她。

那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了,嘴角一圈小胡子正如雨后春笋、破土之草,蹭蹭蹭地往外冒,脾气也与那些小笋子小绿草一同往外冒,再见着她个后来的丫头最得谭文寿的意,对着江春也就常不好生说话了:“喂,丫头,叫的就是你,姓江的丫头,外头有个死鱼眼睛的泥腿汉子寻你哩!”

第56章 双生

江春听他口口声声“死鱼眼睛”,平日对着自己也是指手画脚的……工作场合,江春也只得忍住肚中那口气,将药杵药碾放回柜台下。

转过身来,故意娇娇的喊了“小刘哥哥”一声,专门将他叫答应了,然后对着他翻了个白眼皮。

留下“小春笋”在后面气得又翻了两个白眼。

江春出了口气,擦净手出得门去,却见是三叔在那抓耳挠腮一副着急样子。

“三叔你怎来了?可是家中有甚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