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色:字体:[很小标准很大]

第223章 眼界问题(1 / 2)

加入书签

上午九点,许望秋来到清水湾片场的空地上,与电影学者林同年进行了一场对话。

两人聊《猎鹰》,也聊内地和香江电影。林同年很欣赏《猎鹰》,认为《猎鹰》这样的片子,香江年轻导演是拍不出来的,他们没有国家感、民族感、政治感、历史感,是无根的一代。这造成了香江电影人目光如豆,没有时代使命感,缺乏民族国家意识,不知理想为何物,只知道为钱卖命,寻求感官刺激,今朝有酒朝醉,也导致香江电影于过于商业化、缺少文化内涵和历史感。

许望秋觉得眼前这个人很厉害,点出了香江电影的最大症结。他曾经非常不解,很多故事放在内地不行,但放在香江却可以拍,比如科幻故事,香江的条件明明比内地好很多,却没有人去搞;后来随着与香江电影人接触,他意识到香江根本就没有产生优秀科幻片的土壤。因为科幻电影往往是对政治或社会议题的关注,以及哲学方面如人类处境的探讨。香江电影人眼里只有香江那一谋三分地,根本没有那样的格局,就算拍科幻片,他们也只能拍出《蓝血人》、《未来警察》之类的玩意。

跟林同年聊了将近两个小时,许望秋颇有收获,对香江和香江电影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送走林同年后,他来到许顿楽的办公室,找今天的报纸看。《猎鹰》首日票房大好,他想看看媒体是怎么报道的,尤其想看亲台媒体是怎么报道的。

许顿楽是银都负责发行的总经理,对媒体动向极为关注,办公室里香江主要媒体的报纸都有。许望秋跟许顿楽打了个招呼,坐在沙发上,拿起最新的报纸,一份份阅读。

以《文汇报》为首的亲内地媒体自然是一片赞誉声,认为《猎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果《猎鹰》最终票房能够超过千万,那么将是香江第三部票房超过千万的电影。

以《明报》为首的中立媒体也都为《猎鹰》的表现大唱赞歌,认为许望秋用实力粉碎了对他的种种质疑。尽管《猎鹰》的首日成绩不如《摩登保镖》,但拿下票房亚军问题不大。

以《香江时报》为首的亲台媒体对许望秋和《猎鹰》自然不会有好话。他们将《猎鹰》和《摩登保镖》的首日票房进行对比,说许望秋口吐狂言,认为《猎鹰》的票房能够超越《摩登保镖》,然而他第一天就失败了。

许望秋正兴致勃勃的翻着报纸,突然听到许顿楽开口道:“对了,望秋,九点过的时候,邹文怀打了个电话过来,说想请你吃饭。”

许望秋有些诧异,放下报纸问道:“他怎么会请我吃饭,不会知道出口公司的政策了吧?”

许顿楽笑道:“他没有提到出口公司,倒是在打听你的情况,估计他是看上你了。邹文怀非常重视人才,而且肯花钱。程龙在主演《醉拳》后大红大紫,他直接砸下470万的支票,将程龙挖到了嘉禾。你的《锄奸》票房超过500万,《猎鹰》现在首日票房就超过百万,最终票房突破千万应该不成问题。他应该是看上你的才华了,想把你挖到嘉禾。”

许望秋听到这话笑了:“那他准备掏多少钱的支票来挖我?”

许顿楽不担心许望秋被邹文怀挖走,毕竟王岚西非常看重许望秋,国家对他也非常重视,可以说是前途无量,笑着道:“这个我就不知道了,要是你有兴趣,你自己去问。”

许望秋笑着摆手:“邹文怀在香江算是能人,但跟好莱坞的大老板相比,还是差得太远。美国电影协会主席为了让美国电影进入中国市场,一次次奔走,甚至提出美国电影在中国赚取的票房不带走,直接在中国投资,但国家没有同意。邹文怀他们近在咫尺,却没有考虑过,眼界可见一斑。现在嘉禾虽然风光,但我不看好嘉禾的未来。如果有一天香江电影死掉,我相信不仅仅是死于对手太强,也死于目光短浅。”

许顿楽在香江呆了二十多年,对香江的情况非常了解,解释道:“其实也不能说他们目光短浅,他们这些人在心里深处对内地是恐惧和敌视的,怎么可能主动开拓内地市场。你知道六七年的反英抗暴吧?从那时候开始,整个香江社会绝大部分人都倒向了港英政府,他们的内心对内地是恐惧和敌视的。”

在许望秋重生前,香江黄尸闹事,而澳门却一片安定团结的局面。很多人觉得奇怪,明明是差不多一起回归的,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其实这种差别的根源在六十年代。

1966年,澳门亲内地势力与澳门警察冲突,爆发了123暴动。这场斗争最后是亲内地势力取得了胜利,在那之后亲内地势力实际上就已经控制了澳门。长期潜移默化下来,澳门比较亲内地,回归后23条很容易就通过了。

在1967年,香江工人因为劳资纠纷,遭到警察镇压,还有工人被抓进警察局后被打死。随后香江工人开始了大规模的抗议,而他们的抗议遭到了香江警察更为严酷的镇压。在这种情况下,香江决定佐派以暴制暴,开始搞暗杀,同时开始在港九各处闹市放置真假炸弹。

炸弹袭击除了扰乱市民生活外,还造成了无辜者的死伤。于是,香江上层精英和普通市民都站到港英政府一边,寻求港英政府的庇护。六七暴动结束之后,港英政府开始实施“洗脑赢心”工程,进一步加深了香江社会对内地的恐惧和敌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