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真相背后(1 / 2)

加入书签

秦绾——或者是说是这具身体的原主人,一个被继母虐待,当成疯子在小院中香消玉殒的可悲女子,居然是众人苦苦寻找的前朝宝藏的钥匙?这反转未免太过可笑。

“就只有这些?”好一会儿,秦绾才问道。

只是,以她早已喜怒不形之于色的心境,即便心中掠过多少惊涛骇浪,仅凭一个有点小聪明的方氏也是看不出来的。

“这个……时间太久了……有些细节,实在是想不起来了。”方氏一脸的为难,但垂下的目光却闪烁了一下。

秦绾看得分明,一声哂笑,慢条斯理地道:“芳菲,白夫人……该不是你被叫了这么多年的‘夫人’,你就不记得公主的手腕了?”

方氏闻言,脸色猛地一白。

清河公主在先帝心里一直是纯洁无瑕的白莲花,但作为重华宫的宫女侍卫,哪会不知道自家主子的心性手段?公主对自己人确实很好,可对于背叛者却也是非常果断狠辣的,而临安王,怎么说也是清河公主言传身教长大的。

“性命攸关,这么重要的事,只怕午夜梦回也要时时入梦,哪能忘记呢,是不是?芳菲。”秦绾淡笑道。

每听到一次“芳菲”这个名字,方氏的眼角就跳一跳,那幅丝质的衣袖就快被她的指甲给抓破了。

“姑娘还想问什么?”方氏咬牙道,“我发誓,当初我就只听到那两句话,若有一句谎言……”

“那之后呢?”秦绾没兴趣听她发毒誓,打断道,“公主不知道谈话被听到了,公主在时,想必太子妃也没哪个能耐对重华宫的人下手,为什么……后来一出事,你就知道是这几句话惹的祸?”

“那是因为……”方氏说道一半却卡住了。

“你知道了什么?”秦绾盯着她的眼睛,目光中不见一丝笑意,只余下一片冰寒。

“姑娘。”方氏脸上闪过一丝挣扎之色,沉声道,“有些事,最好不要深究,我保证,那和公主的事没有任何关系!”

“那和王爷有关系吧?”秦绾却笑了。

“和王爷……也没有关系。”方氏迟疑了一下才道。

“你自己都不信。”秦绾敲着桌子,沉思道,“和公主无关,那就是和南楚有关了,听说我们如今的这位皇后娘娘出身不算太高?”

“为免外戚干政,历代皇后大多不是出身显赫之家。”方氏道。

若非如此,当年的晴妃徐氏出生镇国将军府,这出身连皇后都压了一头,也难怪能与皇后分庭抗礼了。而这个太子妃,现在的皇后,也就是个三品京官的嫡长女,还是太子登基之后,赐了个承恩侯的爵位。

“那么,说吧,你究竟知道了什么。”秦绾的语气中已经带上了一丝不耐烦,“芳菲,我可不会再来第二次,所以……”

“我家将军自然是支持王爷的。”方氏压抑着声音道。

“王爷是先帝和当今定下的皇太弟,是南楚正统,白将军忠君体国,自然不会违背圣意的。”秦绾却是回答得滴水不漏。

“那是……”方氏的脸色更难看了,她不信这个女子听不出她话里的意思,可是人家摆明了装糊涂,她却不能直接开口说支持临安王登基什么的。

“罢了,其实我不是很想动强的。”秦绾叹息道,“听说,白大小姐去年生了个活泼可爱的嫡子?啊,还有二公子好像年底就要成亲了吧?”

“你……”方氏脸上顿时一片煞白。

“最后一次。”秦绾抬了抬眼。

“我……我的母亲,亲生母亲,是西秦人。”好一会儿,方氏才艰难地开口道。

“嗯?”秦绾没接口,只等着她说下去。

不止是临安王调查过方氏的身世,秦绾自己也派人去查过,只是结果都没提到方氏那个早逝的流民出身的生母竟然是西秦人。不过,她立即就想起了夏泽苍的“钥匙”,恐怕,母亲这事背后真有西秦的影子?

“我七岁的时候,母亲就病逝了,但是母亲落难前也是大户人家出身,教导于我的琴棋书画、礼仪规矩,有些也是带着西秦的风格。”一旦开了口,方氏也就越说越连贯了,“虽然说母亲去世后,父亲有请了女先生入府教导,但启蒙时候的某些习惯却是记忆太过深刻,想忘也忘不了。有一次我奉公主之命给太子妃送东西,见到太子妃喝茶时,衣袖垂落,露出内侧用同色丝线刺绣的一朵小小的金盏花,若非我目力不错,还真分辨不出来。”

“西秦人素爱金盏花,甚至将其称之为国花,但也不能因为太子妃绣了一朵金盏花就大惊小怪的,说不得只是太子妃喜欢金盏花呢。”秦绾道。

“不是的。”方氏沉声道,“姑娘有所不知,那是一朵十二瓣金盏,在西秦,民间传说受到十二瓣金盏花祝福的女子将会拥有温柔而包容一切的母性光辉,所以,已为人母的西秦女性通常会有将十二瓣金盏花绣在衣袖底下的习俗。我母亲的遗物中,每一件衣袖下都有同样的刺绣,姑娘若是不信,我现在就可以拿出来。”

“你的意思是,太子妃……是西秦人?”秦绾虽然面色不显,但心中的震惊却比听到清河公主是宝藏钥匙这件事更大。

清河公主的血脉来历不可考究,毕竟前朝覆灭已有千年之久,可太子妃的身世却是有据可查。南楚皇后虽然不比出身高门,但至少有一点很重要——身家清白。要怎么样的失误,才能让一个西秦女子当上了太子妃,未来国母?

“是!”方氏一咬牙,直接应道。

秦绾的神色很凝重,那可是当今的皇后!若是平时,就算是皇后,对于两国大事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可如今西秦和东华两路入侵,若是南楚能御敌于国门之外自然无妨,若是兵临城下,可以想象,在和西秦争夺利益中,东华会落尽下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