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四章:反悔(1 / 2)

加入书签

李泽半靠在床榻之上,看着武威书院刚刚刊印出来的《农术纪要》。这是武威书院下属的农学院今年的最重要的工程之一。

《农书纪要》在全面总结了唐以前的农业生产经验,全面系统总结和阐述了农业生产的范围、内容、以及必须掌握的技术。内容宏富,计有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十二个科目。不仅有大量的生产经验,更多了许多食品的加工与伫存,野生植物的培养、嫁接与利用,农业器具的制造。

《农书纪要》不仅文字记录翔实,还配有大量的插图,与过去的农书相比,这一本书内不但多出了许多更有效能的农业器具,也多了许多的引进物种。

如今的北地,李泽可以很骄傲地说,他已经初步地解决了温饱问题。而这一本《农书纪要》一旦正式刊行天下,势必还会引起农业的第二次发展高涨,现在北地识字的人与过去相比,当真是有天壤之别了。

李泽是很不屑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这种治民理念的,在他看来,这完全就是歪理邪说,是过去那些统治阶级为了牢牢地把权力把握在自己手中而采取的一种愚民的手段。

民可使由之,但更要使其知之。

李泽在北地打碎了地主豪强世家名门的特权之中,其中一项,就是对知识的掌握。

过去,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很多人不是不想读书,但沉重的生活压力,使得九成九的人,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不得不为生存而努力,压根儿就没精力去学习。而读书所带来的沉重的经济负担,一般人,也是无法承受的。

如今,随着北地经济大发展,普通的老百姓们手里都有了积蓄,而纸张、制墨技艺的大发展,使得这些物事的价格一跌再跌,活字印刷术的普及,也从泥字完成了到铅字等的转变,使得过去昂贵之极的书藉,如今也已经变得普通人可以承受。

武威书院之下,府学,县学,乡学开始遍天开花,交上少许的学费,便能进入这些学校学习,学校里不仅仅教读书识字,还教各种实用的技术,哪怕你只是混了一个乡学毕业,那至少也能算得上一个知识分子了。

一个国家真正的想要永远地屹立不倒,开民智,这便是必须要做到的事情。

李泽可不怕大家都有了知识便起来造他的反,相反,他认为大家都读书识字了,反而能更加明辩是非,能更加理性地来对待世间的万事万物。而不是蒙昧无知,被有些别有用心的家伙,稍稍地带一带节奏,便歪到沟里去了。

“农业司和武威农学院费了大劲儿才编纂了这本书,户部还是要特事特办,拨出一笔钱来进行刊印,这是于国于民都有利的大好事。”将书合起来,放在床头柜子之上,李泽看着正坐在梳妆台前梳理头发的夏荷道。

“没钱!”夏荷的回答干净利落。

“没钱挤出钱来也要办!”李泽哼了一声。

夏荷回头,嫣然一笑道:“李相,你也别有一事儿便逼着户部拿钱啊,就不能想想别的办法?”

听着这话里有话,李泽倒是眼前一亮,“你又从哪里生出钱来了?”

“不是我想出办法来了,是王明义想出办法来了。”夏荷笑道:“其实不用你说,我们也知道这书是于国于民的大事,哪里又敢怠慢了?那司农寺的刘新还带着一帮农学院的小老头小老太婆们巴巴地跑到户部来堵我的门,当真是岂有此理。也就是你惯得这些人,昨天我被这些人堵在公厅里,差点没被他们熏死,你就不能下一条命令,让这些人天天必须洗澡吗?”

李泽大笑起来。

农学院里的那些人,学生们个个都是读书识字的,但先生们可就不一定了,许多人都只有实践经验。现在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先生,是武威书院培养出来的,剩余的三分之二,便是从各地征召来的那些实战经验丰富的老农人了,你想让这些人改变他们一辈子的生活习惯,还真是难为他们了。

“王明义想了什么办法?”李泽感兴趣地道。

“他把书卖了!”夏荷起身,走到了床边,跳过了外面的李泽,在靠墙的一侧半躺了下来,以手支着下巴,歪着头看着李泽。

“卖了?”

“嗯!卖给了河东的柳家。”夏荷看着李泽有些不虞的神色,解释道:“也不是真卖,只是在刊印书藉的时候,在下面多加了一行字,发行人,柳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