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2 / 2)
乩笔哗哗地动,沙盘上显出四个字:“确是如此!”
康熙皇帝一时很难接受这一点,左手捧着宝镜,在无逸斋之中踱了几步,道:“朕不相信!”
乩笔又动,留下一行:“又不是朕的儿子!”
武皇的字迹龙飞凤舞,大开大阖,但这话写出来满满的都是嘲讽,似乎在说:自己儿子的心思都不懂,可笑啊可笑;又似乎在说,不相信你就憋着吧,看你能憋到几时。
康熙又是好笑又是好气,来回踱步那步子越来越急。他终于忍不住了,想测试一下宝镜所说是否是真的,于是他捡了个心思最容易猜的,一面踱步一面说:“胤禟,朕第九子,宜妃郭络罗氏所出,母家显赫,生来聪颖,偏生此子自幼爱财,擅长从商,生意做得一流,就是不肯将心思放在朝堂之上……”
和妃在一旁红着脸听着,恨不得自己从来没进过无逸斋,这可都是康熙皇帝对自己那些儿子最真切最直接的评价。
康熙想起这个第九子,自然也会想起,这个孩子年纪与老八相近,自幼与八阿哥要好,自己这个做父亲的,对这个儿子的了解,怕是远没有那兄长对九阿哥了解得多。所以也难怪这个儿子与八阿哥结党,拆也拆不开。
想到这里,他便道:“胤禟心中所想,定然是铜钱银子,他大约恨不得自己生来就是个貔貅吧!”
想到这里,康熙低头往镜中一望,果然如乩仙降坛所言的,他在宝镜的正面,看见了什么——却不是铜钱银子,他只看到了八阿哥。
康熙愣住了没有言语,他确实是没有想到,九阿哥精于敛财,却不是爱财,他唯一想的,只是帮扶他的兄长而已。康熙一闭眼,这种手足情深像是在他心里扎了一根刺一样,在这一刻,他知道自己对八阿哥成见已深,也带累了九阿哥。
和妃见康熙胸口起伏,面色有些发红,心里惊慌,忍不住小声问了一句:“皇上?”
却见康熙一咬牙,继续开口道:“胤禩,朕的第八子,辛者库贱……出身低微的良妃所出,母族无可倚仗,年幼时不务矜夸,聪明能干,品行端庄,及至后来,却窥伺大宝,柔奸成性,素蓄异志……”他一面试图评价胤禩,一面试图设身处地考虑这个儿子的处境,心里忍不住一紧,好好的一个孩子,变成当今的这副模样,这究竟是谁的错处?
这时康熙再低头望向风月宝鉴,隐隐带了求援之意,甚至盼这宝镜能为他解开心中的疑惑。
望着镜中,康熙忍不住再次轻呼一声,他又想岔了,他看见的不是胤禩身登大宝的样子,他看见了良妃,辛者库宫女出身的良妃卫氏,在镜中,卫氏言笑晏晏,正抬起头,望着身边立着的康熙皇帝——卫氏与康熙皇帝,此刻正并肩立在一处,仿佛帝后一般……
卫氏从进宫之时,一直到死,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机会。不止卫氏,宫里好些其他的女人,也一直都没有。能与康熙皇帝一道并肩而立的女子,此刻已经都过世了。
康熙只觉自己胸口一股子热潮直往上涌:果然,这么多年,这么多年他从来没有了解过他的儿子们,一个都没有……
“胤祥,朕第十三子,母敏妃章佳氏……算了,胤祥大约与胤禟一样,不过向着兄长,当年他一味向着二阿哥,如今他大约也一味向着四阿哥吧!”康熙一挫再挫,想起胤祥,随口问起,却无人答应。和妃与妙玉两个极有默契地沉默着,一言不发。
他偶尔一低头,再度望向宝镜之中,发现自己依旧想错了,镜中是胤祥年轻时宫中大宴的场景,他们兄弟十几人,自大阿哥胤禔起,全聚在一处,人人面上都挂着笑,相互敬酒、攀谈、打趣儿……兄弟几个不存半点芥蒂,友爱且和谐。宝镜没发出半点声响,可是康熙耳畔却情不自禁地响起他这些儿子们的笑语声。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双眼难免有些湿润:他这些儿子们那……他曾经骄傲地认为,他的儿子之中,没有一个孬的,个个都一顶一的出色,可是如今,这些儿子们,圈的圈,病的病,剩下还有些却乌眼鸡似的不停争斗,似乎不死不休。
康熙望着这面宝镜,突然间生出冲动,真想将这镜子顺手砸了,谁让这宝镜太过诚实,让他看到的,都是直戳他心窝字,他这辈子想都没有想过的东西。
可是他知道他不能如此,他还未问完。
“朕的皇四子胤禛,生母乌雅氏,幼时曾为皇后佟佳氏亲手抚养,人品贵重,才德兼全,当差勤勉,知人善用……唯年轻时曾失于急切,喜怒不定……”康熙默然评价了自己的这个儿子。平心而论,四阿哥胤禛一向沉默寡言,韬光养晦。康熙对其他几个儿子都看得不清,自忖也很难对这个胤禛看得明白。
然而康熙望着宝镜,却沉默了,良久再也没有说过半句话。
和妃不敢吱声也不敢动,只与妙玉一道并肩默默候着,半晌,只听“啪”的一声,她们此前一道扶着的乩笔倒在沙盘中一动不动,显然是乩仙已经离去。
那边康熙皇帝已经醒过神来,缓缓放下手中的铜镜,背着左手,慢慢踱出无逸斋。魏珠一直在无逸斋外候着,此刻高声道:“皇上摆驾清溪书屋!”
康熙则吩咐下去:“急传张廷玉,命他速速来清溪书屋见朕。”
无逸斋里,妙玉再度若无其事地收起沙盘与乩架。和妃在她身后叹了一句,道:“小师父,难道你就真的……真的一点儿也不怕么?”
妙玉顿了顿,轻轻摇了摇头,只有她自己知道,她手心早已汗湿了。
未进十月之前,康熙曾有口谕,命十六阿哥与十七阿哥立即着手安排,御驾将于十月前往南苑行围,并召见外藩。接到口谕的当时,掌管内务府的十六阿哥与掌管理藩院的十七阿哥两人几乎想要抱头一起哭一场——怎么才刚刚回京一个月,皇上就又想着行围了?
为了早先木兰行围之事,内务府早就将内库的家底儿都掏尽了,而理藩院则不断地往户部那里去支着银子,雍亲王那张冷面,十七阿哥已经不怎么敢看了。可是如今皇上又下令移驾南苑,十七阿哥欲哭无泪,望着兄长。十六阿哥则幽幽地叹出一口气,道:“皇上龙体约摸是大好了,所以想让全天下人都知道。”
康熙皇帝就是这样一个不服软的性子,早先他在蒙古王公面前露过病容,就一定要在病愈之后再找补回来,让世人都知道皇上还好得很。
十六阿哥伸手拍拍兄弟,道:“你这边忙完南苑,今年的差事就忙得差不多了,可以好生歇到明年五月。哥哥这儿,转过头去就是皇阿玛的七十万寿啊!”
虽说皇帝的七十万寿是一件大喜事儿,然而十六阿哥只要一想到内库的家底儿,就只想唉声叹气。他已经拿定了主意,回头将差事都推在石咏头上,推这小子再去动点儿脑筋,给内务府敛点儿财去。
结果距离南苑行围还有几天的时候,正式旨意下来,却全没提御驾前往南苑的事儿,召见外藩亦改在了畅春园。十六阿哥与十七阿哥面面相觑,着实没想明白为什么皇上会突然改了主意。
但是康熙虽然不再劳师动众地前往南苑,内务府与理藩院这两处的差事依旧未歇。十七阿哥要安排外藩觐见,而十六阿哥则要准备给外藩的赏赐。除此以外,康熙皇帝还命理藩院邀请所有在京的各国公使,于十月上旬前来畅春园觐见,觐见之后尚有饮宴,除了各国公使之外,这次觐见还邀请了一部分在京的传教士、在宫中各处所供职的外国人,一起前往畅春园。
这时天气已经渐冷,石家人已经由树村的别院搬回了椿树胡同。然而十六阿哥考虑到石咏平日不怵洋人,又指着石咏将造办处折腾出的几样精巧饰品推销到海外去,自然又将石咏提溜去了畅春园,命石咏一道赴宴,帮着招呼各国公使。
石咏自然明白这种级别的国宴绝不止是吃吃喝喝而已。康熙皇帝召见各国公使,一来是想向各国展现国威,二来经过了前次鄂罗斯的事,康熙也想多少了解一下如今欧罗巴大陆的政局,考虑其对中华有何影响。
石咏打听了康熙接见各国公使与传教士的安排,晓得觐见时,各国公使将在畅春园二宫门外九经三事殿等候,依次觐见,然后再陆续进入饮宴场所寿萱春永殿。诚亲王、十六阿哥与十七阿哥等几位皇子会在寿萱春永殿相候,并负在席间穿梭走动,招呼洋人。此外,待康熙皇帝见过所有的公使之后,也会亲临寿萱春永殿,与前来赴宴的众人相见。
石咏听说了这样的仪程,便索性建议十六阿哥将寿萱春永殿的宴席做成后世西方冷餐会的形式:所有事物盛放在一边,由个人自由取用;有专人负责侍酒,不断为众人添加酒水;饮食并非最紧要的安排,关键场地要宽松,便于来回走动,与不同人交流。同时席间安排了会使用西洋乐器的传教士演奏音乐,尽量营造出一种轻松优雅的气氛。
略出乎石咏意料的是,十六阿哥对这种形式的饮宴接受度很高,连连点头说:“以前爷的西洋算学老师就提过,说是西方宫廷里的沙龙,大抵就是这样。对了,茂行,你又是从哪儿听说的?”
石咏刚要推脱到他造办处两个西洋画工身上,十六阿哥就夸张地一拍头,说:“明白了,一定是你年幼时比邻而居的那个广州工匠说知的对不对?”
石咏无奈,早年间自鸣钟的事还能推给广州工匠,如今这些事关西洋宫廷,再推给广州工匠就非常不合适了。
十六阿哥不等他解释,就露出一副“可以理解”的表情,拍着石咏的肩膀说:“爷懂的,爷不问就是。”
石咏:……
一时诸事妥当,寿萱春永殿的玻璃窗上甚至挂起了几幅西方外国公使昔年觐见时奉上的传统挂毯。殿中灯火通明,将殿侧事先预备下的几百只玻璃杯映得熠熠生辉。
这次应约前来的外国公使并不算很多,但是据石咏所知,与本国有商贸往来的国度,都有公使、传教士等人出面,比如鄂罗斯、佛郎机、比利时、意大利、法兰西等等。来的全是成年男子,没有哪一位公使是带夫人出席的,可能是在京中入乡随俗的缘故。
这些洋人对灯下晶莹剔透的玻璃酒樽并不陌生,但是大多对制成这样杯壁极薄,全无半点杂色的玻璃工艺很惊叹。玻璃在西方也一样能够生产,并且也已在宫廷之中流行起来。但令这些洋人们惊讶不已的是,这些玻璃器皿在东方已经可以量产,这里一大批玻璃酒樽,足有两三百枚之多,据十六阿哥说,生产的成本只有一两个银元。
公使们听了大为惊叹,眼光越发热切地在这些玻璃器皿上流连,心里飞快地盘算本国的商人若是在这里低价吃进,然后贩运到本国去高价贩卖,到底可以赚多少钱。虽说这玻璃器皿易碎,可是瓷器不一样易碎?往来欧罗巴与中国的瓷器贸易已经持续进行了几百年,没有听说瓷器易碎大家就不做生意的。
这些公使之中,就只有鄂罗斯的公使神情沮丧,望洋兴叹。他们的皇帝彼得如今正奉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一切都从保护本国商贸出发,大范围禁止商贸往来,这种贸易哪怕再有利可图,他们也不敢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