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一七章 一人敌天下(2 / 2)

加入书签

“诸位,我们无需害怕,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纵然护国公也不能违背民意,若我们坚守底线,护国公又能奈我们何?我们不是私通外国做汉奸,我们的职责就是监督朝廷的施政,若我们认为护国公所为不妥自然有权阻挡。护国公此举乃是致乱之源,我们断不能同意,此乃政见之争所为者天下百姓!”

一个士子代表鼓舞士气。

“对,咱们又不是造反,四民大会职责所在,护国公又能如何?”

“四民大会只设正为今日!”

……

那些士子代表纷纷鼓动。

他们当然别无选择,但凡士子都是有大量土地的,除了江浙部分转变为资本家的,绝大多数都还是靠土地聚敛财富,尤其是这些年工业发展带来的原料紧缺,让地主们坐享丝毫不比新兴资本家逊色的财富。现在杨庆要对他们动手,要掘他们根,那完全忍无可忍,无论如何也都要为自己的根基战斗到底。

但光士子代表是不够的。

毕竟他们只占四分之一,所以必须鼓动更多人支持。

效果还是有的。

那些常设代表们至少不战战兢兢了。

说到底杨庆不是太祖,他不会动不动就株连九族的,在政见之争上他还是很好说话的。而四民大会的职责就是审议内阁提出的法案,对内阁的施政进行监督,作为四民代表有这个权力,就算否决公田法,也只是行使自己权力。

杨庆也不可能为此做什么。

这是规则。

而且还是他制定的规则。

他还不至于不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打自己脸。

王夫之叹了口气,然后带着笑容走向杨庆……

“护国公!”

他拱手说道。

“王代表,诸位代表,鄙人代表内阁向四民大会正式递交大明土地法草案,请四民大会审议通过。”

杨庆一脸庄严地说道。

说完他将手中的那个土地法小册子双手奉上。

王夫之双手接过。

然后他又转交给了另一名代表。

“护国公,我们会对这份草案进审议,但兹事体大,需仔细斟酌,表决之期尚需时日,期间还需请护国公及内阁诸位解释疑惑,亦需邀请民间贤达共同商议。”

他接着对杨庆说道。

“那我敬候佳音。”

杨庆说道。

他就是来递这个小册子,他也没想过今天就表决,事实上他已经准备好了一场长期的斗争,但无论如何是不会超过年底的。因为此时各地的四民代表抽签已经开始了,年底之前新一届四民大会全体代表都将到达,并且在冬至祭天正式履行职责。

新一届是绝对通过的。

所以想要阻击他,只能是在这一届四民大会。

“护国公,您觉得这样就解决所有问题了?”

王夫之忍了忍还是问道。

“它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这个我也很难确信,但它至少解决了底线问题。这个世上总会有贫富差距,总会有高低之分,有钱人的确可以锦衣玉食,豪宅华屋,可没钱人也不应该饥寒交迫,风餐露宿。作为治国者的确无法做到所有人真正平等,这太难了连我都觉得自己没这能力,可至少得维持一个底线,一个不至于让没钱的人沉入泥沼沦为鱼肉的底线。简单的说就是要钱没钱,至少不能让人饿死冻死,如果一个治国者连这都做不到,那也就不配窃据其位了。”

杨庆说道。

“护国公,难道就要为此夺人田产?”

一个士子代表质问道。

“首先对于有主的土地是赎买而非夺,朝廷会给钱的,第二,会以部分北方土地开荒的三十年免租权作为补偿,那么何来夺人土地之说?”

杨庆说道。

至于赎买是土地券,这个问题就没必要说了,同样补偿的土地都是北方那些因为自然条件差,皇庄不屑于耕种的,这个也没必要说了。不过总得来说这些土地种棉花还是可以,而且他还为此专门开发了各种新式的抽水机,从螺旋泵到柱塞泵都有,尤其是很快橡胶就能弄来,那时候就是弄一堆压水井都能管用。而人力方面奴隶贸易已经开始,这次向南洋的扩张还会带来大批战俘,虽然东南亚人都比较懒,但这个对于这些精通各种剥削压榨手段的地主们来说,完全不是什么问题。

鞭子会让他们勤劳起来的。

而北方有足够的土地,他就是同面积的置换都没问题,光一个东北就能解决一多半。

而且还不存在运输问题。

向西域的开荒的确要面对运不过来的问题,但东北的开荒就不存在任何问题了,虽然东北种棉花的确有点难度,但还有河套一带呢,总之他有足够的土地可以打发这些士绅。

“那么我要是不卖呢?”

那士子代表说道。

“如果这份土地法通过,那么你的行为就属于犯法,对于犯法者那就只能依法处置了。”

杨庆说道。

那士子代表冷笑一声,最终还是没敢继续跟他讨论这个问题,既然杨庆尊重四民大会,那就没必要在这里和他浪费唾沫,接下来在四民大会斗法吧!

“另外我还要宣布一件事情,为了表示对公田法的支持,女皇陛下决定,一旦公田法通过,那么就以无偿捐献的方式,向国家献出在北直隶的所有田产,原本北直隶土改区的所有皇庄全部献给国家。另外靖江王同样也已经做出决定,一旦公田法通过那么他也将献出临桂县以外其他所有封地,并将靖江藩护卫交由大都督府改编,临桂县治民之权亦交还朝廷。”

杨庆说道。

好吧,靖江王彻底投降了。

他用不到两年献了三次封地的方式彻底屈服,只保留下一个临桂县和其他藩王一样当地主,以此结束了靖江藩的割据状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