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1 / 2)
“菽、麸皮、陈米……”
墨鲤挨个看布袋里的货物,孟戚则在库房里踱步。
检查墙角、砖缝,以及地下有无异样。
这黑漆漆的,库房里又闷得慌,伙计什么都看不见,正在心里嘀咕,忽然听到孟戚脚步一顿,像是发现了什么。
“大夫!”孟戚从缝隙里捡起一截短细干枯的枝条,颜色泛黄。
伙计只能勉强看到孟戚拿了个东西,想要分辨极难,因为太小了,还没指甲盖长。
墨鲤却稳稳地接了过来。
先是放在鼻尖轻嗅,再掰开来细闻。
孙家倒卖药材,库房地上有散落的东西倒也不奇怪,可是这个库房实在是过于简陋,药材基本要存放在阴暗避光的地方。这里乍看很符合标准,秋天冬天来看还好,现在人一进来就能觉察到不对。
密不透风,又破又差。
即使是中转倒卖,也不可能是名贵药材。
偏偏孙家的生意像是做得很大,铺子暂且不说,从孟家的账册看,孙家经常从他们那边采买一些常见的药材,每次都是三百斤起。
孟戚转头问甘泉汤的伙计:“孙家是什么来路?”
“也是北地的人,倒不是太京雍州那边,据说还要更北。”
“据说?”
“孙家对外称管事的是分支庶脉,平常连个名号都不报,却又像是有点门路的样子。这样的人家,不是权贵世家的仆役给主家赚钱挂,就是世族里背着族中偷偷摸摸置办的产业,干活的人都是外面雇来的,对主家一知半解,探不出名堂的。”
墨鲤用手指捻了捻孟戚捡到的枯枝,皱眉问:“可是燕州、冀州,甚至幽州那边的口音?”
伙计唬了一跳,意外地望向墨鲤,差点以为墨鲤又发现了什么东西。
“是,押车卖货的人还有管事儿的,都是那边的口音。车队里也尽是西凉、党项的羌人!”
楚朝强盛的时候,太京城内经常能见到外邦人,有些是来做生意的,有些则是被商队带过来的部落奴隶。几十年后,齐朝乃至江南的权贵世族依旧保留着蓄养胡姬的习惯,盐商更是喜欢随身带着一两个昆仑奴彰显派头。
倒是西凉国覆灭后那边的党项羌人大举流入关内,经过两三代人,除了长相还有点差别,其他跟汉人没什么两样。又因为没有土地,不会种地,给镖局车行养马,在商队做趟子手车夫的特别多。
这种情况,在北地来的商客里十分常见。
“孙家上一批货,是什么时候路过闰县的?”
“这……大半月前吧。”
伙计迟疑着,拼命回想。
风行阁虽然搜罗消息,但也不是什么事都会注意,毕竟人手有限。
伙计脸色有些难看,大概觉得跌了风行阁的名头,如今时间有限,他又实在想不起具体的日子,只能干巴巴地解释道,“总之不超过一个月,咱家汤池在闰县很有名气,那几家商队每次经过,管事的都会光顾甘泉汤。孙家商队冬天不露面,春秋时节来得多些,跟别的北地商队一样。”
“是吗?我见这些粮食,分明是刚收来不久。”孟戚挑眉道。
“这是他们留在本地的人手,闲着做别的买卖,去村镇那边收的……”
伙计的声音越来越低,显然他自个也察觉到了什么,顿时冷汗滚滚。
墨鲤缓缓道:“你们风行阁的汤池,原本是打探消息的好地方,可要是被人看透了,孙家完全可以控制每次露面的人,定期去甘泉汤,让你们以为孙家的商队在这天来了。你们在县城外有蹲守的人吗?一刻不停地盯着城门吗?会不会把孙家下乡收米卖杂货的车队,跟北地来的车队弄混?”
伙计张着嘴,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他本想说孙家北地来的车夫很好认,都是羌人,可万一连这个特征都是别人故意留下的呢?
“大夫为何要猜幽州、燕州?”孟戚盯着墨鲤手中的枯枝。
“……巧合罢了。这味草药,北地长得多。”
墨鲤也低头看手里的东西,神情莫测。
“此是何物?”
“麻黄,药铺药方里常用之物,能治风寒,可发汗,亦能通肺气,看方子怎么开。”墨鲤沉声道,“孟兄发现的这一根,尚未受潮,落到缝隙里最多不过三五日。库房里气味儿重,他们应该也洗过,闻是闻不出的,只是我在孟家账册里,见孙家几次采买,均有麻黄。这东西价格不高,北地产量很大,倒卖很难获利。孙家不应该需要这么多麻黄。”
“所以阿芙蓉里添的就是这一味药?”
“不止,还有别的,但是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它。”
***
这一夜,注定不能安宁。
风行阁调集了所有人手,除了去查消息的,更多的人借着黑夜的遮掩向四面八方撤退。
甘泉汤的掌柜是个精瘦麻子脸,他心疼这份产业,忍不住对秋景道:“阁主,我们……当真就这么走了?那群杀手未必这么快能找来,他们的首领不是已经落在孟国师手里了吗?”
“那算什么首领?”秋景捏着折扇,冷然道,“只是一颗稍微昂贵的棋子罢了,你看了这么久还没明白?起初我还想争抢此人,得些线索口供,现在你瞧我对这人还有兴趣吗?”
掌柜呐呐的,险些脱口而出不是因为刀客脾气死硬,什么都问不出吗?
他的手下忙着打圆场:“阁主勿怪,田叔心里难受,飘萍阁的分舵就藏在附近,咱们却一直没有找到,只抓住了司家米铺一条线。如今好不容易挖到了线索,又得放弃咱们辛苦经营的分舵,实在是……”
“得不偿失,你们都这么想?”秋景挑眉,折扇有一下没一下地敲打着掌心。
掌柜不敢答。
秋景叹了口气,望向院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