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2章 户部财政上(1 / 2)

加入书签

一尺多厚的青砖围墙,两丈多高的楠木柱子,可是屋顶常年失修,早已开了天窗。室内野草一人多深,蚊虫雉鸟,到处乱飞。这就是清国,从明国继承而来的银库。

这里原本是户部的重地,防卫级别比紫禁城还要高。可是如今,这里成了户部人员的方便之所。

墙根几处被刚刚尿过的痕迹,康熙一眼看见,鼻子都气歪了。

索图虽然升任议政大臣,但此时还兼着户部尚书。手下人员不检点,被皇帝发现,作为老大,脸上自然无光。

于是他小心翼翼地上前:“这座银库为前朝张居正所建,至崇祯年间,就已经废弃。如今已经过去二十多年,长久不用,破败是在所难免的。”

索图显然是在为属下开脱。然而如今银库这副光景,愣要认真起来,也的确不大合适。拿一座满是野草的破屋子当银库,较真岂不是笑话?

皇帝叹了口气,注意力转移到正事上来:“据朕所知,赋为主,税为次,华夏历代如此。张居正为何不循他们祖宗之法,转赋为税?”

根本的原因,索图搭不上来。

户部尚书都搭不上来,其他人更是一脸懵逼。

“华夏为农耕文明,所以历代以农赋为主。但农赋主要是粮食,在收缴、转运和储存的过程中,极为繁琐,耗费极大。所以张居正转赋为税,主要旨在节约成本,提高财政效率。”

曹继武的声音,从外响起,众人纷纷回头。

因为金日乐的原因,皇帝膈应曹继武。但有佟国纲在场,他还是很快恢复了神色。

曹继武搭胸为礼,规整的女真范儿,皇帝也按女真习俗还礼。

这里有不少曹继武的朋友,纷纷过来打招呼。

国之重事,不可荒废,皇帝迫不及待:“诚如爱卿所言,那这座银库,为何如此光景?张居正做好了铺垫,大明财政效率如此之高,崇祯为什么一直缺钱?”

曹继武只好先撇下众人,给皇帝解惑:

税,主要针对商业。

明国自隆庆开关,商业蓬勃发展。商税的比重,超越农赋。所以张居正顺应潮流,简化耗损极大的农赋,将国家财政,转移到商税之上。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财政改革。

先秦之后的华夏,重农抑商,成了主流。朱元璋出身农家,痛恨商人和士大夫,他的明国,将重农抑商发挥到了极致。所以从洪武到嘉靖,两百余年,农赋一直是明国的命脉。而商税的征收比重极低,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

也是因为朱元璋的出身,小农思想,抠索保守,嘴上说是为了老百姓,实则全是在维护自家。两百多年的繁衍,除了南北直隶之外,全国各地,到处都是朱元璋的藩王子孙。光是供养这些藩王子孙,农民就已经到了极限,哪有多余民力,来支撑国家?

所以隆庆开关,从商业另辟蹊径,那也是必然。

然而朱元璋的子孙,虽然掌控大量财富,但有制度限制,宗人府时刻都在严密监控,所以他们只能坐享其成,不能经商活动,分享商业红利。

除了朱明皇家之外,掌控明国财富的,就是士大夫阶层了。他们是明国制度的操纵者,雄厚的财力加上制度的便利,所以隆庆开关的红利,大多被士大夫攫取。

两百多年前,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开创了大航海时代。一百多年前,西班牙人横渡太平洋,占领吕宋群岛,改名菲律宾,正是明国隆庆时代。

所以西班牙人从美洲掠夺的白银,经过太平洋航行,转经菲律宾,大量涌入华夏,明国的海洋贸易步入辉煌。

诚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近海的江南,一直是明国最发达的地区,这里也是最大的士大夫集团所在之地。所以海洋贸易的兴起,商业蓬勃发展,江南士大夫个个赚的盆满钵满,而明国财政,却是每况愈下。

所以张居正为了解决士富国穷的困局,推行一条鞭法,着重财政改革,主要针对商业,严重侵蚀了士大夫的利益。所以江南士大夫的代表,东林党由此而生。

万历因为个人恩怨,清算张居正,但并没有废除商税。为了照顾拥趸东林党的情绪,万历玩了个偷梁换柱,将国家制度保障之下的商税,转为内帑,由专门制衡士大夫的东厂负责。

换汤不换药,东林党对内帑可谓是恨之入骨。天启皇帝虽然不问朝政,好在有魏忠贤帮他主持,依靠内帑的银两,勉强支撑着的大明帝国的运作。

可惜少年轻狂的崇祯,不听天启遗言,扳倒了魏忠贤。得势的东林党,趁热打铁,在崇祯没有熟悉政务之前,立即灌迷魂汤。可怜的崇祯皇帝,被圣明之主的高尚,一阵吹风,‘顺民之所愿’,废了怨声载道的内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